2021年內地旅客在澳門特區購買的保險金額是香港的6倍,若此消息屬實,主因是人壽保險銷售,尤其是美元保單。
《商訊》2022年11月特刊 | 保險業
正如特區金管局在最近發表的一份年報中所詳述,“部份內地居民轉到澳門投保,帶動壽險業務量急速上升。”
由於澳門人口較少,所有保險公司都認為向內地居民銷售壽險產品對發展本地壽險市場具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內地居民到澳門購買港澳人壽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產品可以理解,因為本地公司向他們提供“比內地保險公司更多元化的產品:保障範圍覆蓋更廣、保費貨幣選擇更多,即美元(在中國,保單僅以人民幣計價),”金管局前行政委員兼保險專員潘志輝解釋,“此外,無論是在被保險人死亡或退保的情況下,港澳兩地的索賠解決速度都比內地快得多。”
根據金管局公佈的今年首兩個季度最新統計數據,能夠更好地描繪這一情況。2022年1月1日至6月底,共銷售39,795份保單,澳門居民佔79.1%,內地居民和其他司法管轄區居民分別佔18.7%和2.2%。
然而,同期毛保費總額的數據則截然相反。在近73億元的毛保費總額中,內地顧客以 53.2%(39億元)居首位,其次是澳門居民(42.5%,31億元)和其他(4.3%,即3.14 億元)。

表1:人壽保險的保單數量和毛保費(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
(資料來源:金管局 – 2022年第二季度澳門人壽保險業務統計)
“直接後果是內地顧客每份保單的毛保費(52.17萬元)是迄今為止最高的,因為澳門居民每份保單僅價值9.82萬元,其他城市居民支付費用(每份保單36.44萬元)都比本地居民的要多得多,”潘志輝說。
“如果澳門希望設計專屬的保險產品或提供高淨值財富管理服務,那麼更高層次的金融專業人士(精算師、理財規劃師和基金經理)必不可少。” – 任錦娟

根據保單毛保費的計價貨幣(表2),美元居主導地位,佔62.6%,其次是港元(29.3%),澳門幣(7.5%),餘下的是人民幣和其他貨幣,僅佔0.6%。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人壽保單的數量上,按貨幣劃分:美元(50.1%)、港元(29.5%)、澳門元(19.3%)、人民幣(1.1%)和其他貨幣。

表2:按貨幣細分的毛保費明細(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
(資料來源:金管局 – 2022年第二季度澳門人壽保險業務統計)
“上述情況顯示一個有趣的結論,毫無疑問,購買美元計價保單的大買家是內地居民!”潘志輝強調。
“然而,澳門學者任錦娟卻認為,澳門至少在三個方面缺乏對這項業務的準備。1)缺乏優質的金融專業人士和保險代理人支持這項業務的發展,2)若監管資金轉移的法律法規滯後,或存在洗錢風險,以及 3)澳門本地銀行提供額外支持以促進內地和澳門之間的資金轉移。”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任錦娟指出,“人壽保險業務很容易從香港轉移至澳門。 比較港澳兩地的業務規模,你會發現,澳門缺乏足夠的高素質代理人團隊為這項不斷擴大的業務提供支持”,以及“如果澳門希望設計專屬的保險產品或提供高淨值財富管理服務,那麼更高層次的金融專業人士(精算師、理財規劃師和基金經理)必不可少。”
任錦娟副教授與本刊讀者分享其親身經歷:“我在香港的保險代理人曾讓我幫她的客戶(內地居民轉往澳門簽保單)解決支付少量保費的問題。然後我意識到,澳門本地銀行能夠推動這項業務。我曾聽說,澳門銀行開戶的門檻比香港高。”
重點是被保險人受到的“保障”
過去曾有數名內地居民在港澳購買人壽保險,主要涉及投資方面,但大多被中央政策所拒絕。
例如,在美國,人壽保險單可以包含“投資成分”(因此它是一種保護風險並同時用於儲蓄和投資的保險單),但中國當局不希望這樣。
“我估計,這類產品之所以被內地政治禁止,是因為中國的資本賬戶不是完全開放,因此人壽保單的‘投資部分’有可能被‘資本外逃’所‘濫用’——繞過法律限制,將資金匯出中國。”澳門科技大學會計與財務金融學系講座教授蘇育洲解釋,“我相信,在資本賬戶完全開放、資本能夠自由進出中國之前,問題將一直存在。”
蘇育洲主張,考慮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的個人投資者版。“我相信,構建一個更先進的金融市場將提高個人家庭的福利,造福中國。個人投資者不會局限於股票市場或房地產市場的投資,他們還可以在保險公司專家及其職業經理人的協助下,通過壽險保單進行投資。”
事實上,正如潘志輝解釋,自2017年以來,中國保險監管機構對人壽保險產品的關注一直是被保險人的“保障”部分。
事實上,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保監會)同年發佈了兩次通知。一是整治市場不規範行為,包括產品偏離保障性原則;二是規範產品設計,要求保險公司回歸保險本源,設計“保障性突出”的保險產品。“因此,保監會禁止人壽保險公司將萬能人壽保險作為常規人壽保險單的附加條款出售,”潘志輝解釋。
隨後,2021年、2018 年取代保監會的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銀保監會)印發關於完善“人身保險產品供應”的通知。 此外,在這種情況下,目的是“堅守保險保障本位”。“所以,情況沒有改變,”潘志輝總結道,他目前是新成立的FnA 金融和保險諮詢有限公司的創始合夥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