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訊》2022年 12月 | 主編前言
文:Mandy Kuok
經過近三年的嚴格防疫,隨著內地放寛防疫措施,澳門亦跟隨內地政策,決定逐步放寛各項防疫措施,對於已呈現抗疫疲勞的居民來說,放寛是好事,更重要是放寛措施將為經濟逐步復甦創造條件,因為從政府公佈的博彩稅收益數字來看,情況非常不樂觀,如果澳門再不放寛入境防疫政策,結果將是坐以待斃。
不過政府亦已講明預料短期內感染人數會大幅上升,甚至預計全澳最終會有五至八成人受感染。雖然要面對這等風險,但不論是社會經濟的實際需要還是跟隨國家政策,放寛是必然的決定,目前只是時間和如何逐步放寛,以及政府如何應對放寛後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
放寛後面對的挑戰包括很多方面。自疫情出現以來,澳門受感染人數一直維持低位,如果感染數量一下子大幅飆升,市民一定會有心理壓力,政府需透過採取適當的措施和政策,讓市民有足夠堅強的信心去面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按目前政府公佈的措施來看,主要是向市民提供藥物和口罩等抗疫物資,但令市民有抗疫信心更重要。
因此,政府除了要做好宣教工作外,亦要讓市民掌握疫情資訊,除了感染人數等數字外,最重要是政府是否有足夠的醫療能力應對可能飆升的疫情,雖然政府已預計感染人數會上升,並表示要避免出現井噴式爆發,但不是說避免就可以避免,如果真的出現井噴式爆發,澳門的醫療資源是否足以應對?若澳門應付不來,內地是否可以提供協助?一套完整的應對預案和充足的資訊將是給予市民抗疫信心的重點。
對於政府提出讓病毒在社區傳播,很多市民都覺得過去三年艱苦抗疫,最後還是與病毒共存,感覺過去三年是“白犧牲”。政府決定讓病毒在社區傳播,主要是Omicron病毒傳播快,但殺傷力較低,讓這種病毒在社區傳播以換取開放, 要付出的代價相對較少。只是疾病始終是疾病,受感染者病情輕重不可預測,所以開放必然有風險存在,政府和市民現在就只是“搏一搏”,政府如能考慮周詳,便可提高勝算,如果估計錯誤,便要賠上市民的健康。
因此,不論政府或市民,面對會有很大可能出現的疫情,必須做好準備。經過三年抗疫,許多人都出現抗疫疲勞,因此必須重拾警覺,做好各項防疫措施,減少受感染風險,留意政府資訊,同時不會相信或散播疫情留言,添煩添亂,只同努力令澳門可以完全開放,推動澳門經濟復甦,共解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