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訊》2023年 1月 | 主編前言 – Mandy Kuok
1月8日澳門防疫措施大幅放寬,之前堅持了三年的抗疫政策於短短數天內急轉,受感染的本地居民只要不是很嚴重需要住院,便可以家居隔離,如症狀輕微更可繼續上班;各口岸基本上全面開放,外國來澳人士只需持要求的新冠檢測陰性證明便可入境,毋須隔離。
開始免隔離後,數天內來澳旅客量明顯增加,牌坊一帶的人流雖不復疫前盛况,但遊人亦是熙來攘往,與聖誕期間的冷清成強烈對比。在全面開放之前,政府已放寬抗疫措施,於是出現大規模感染,成藥不足,雖未致恐慌,但亦人心惶惶,不少店舖因員工染病致人手不足需暫停營業,市面冷清,前線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特區醫療系統真正面對新冠疫情衝擊。
當澳門大部分居民受感染並陸續復完,適逢國家改變防疫政策,決定全面開放,澳門亦緊隨國家腳步開放各口岸,取消隔離防疫政策,於是澳門要面對新風險,即新患者、新病毒株,澳門醫療系統可能要面對新挑戰。但從近日市面的人流來看,澳門經濟有望復甦,雖然不可能在短期內回到疫前狀態,但在三年來飽受衝擊的本地經濟來說,這些人流已是甘露。
因此,雖然要面對開放帶來的風險,但繼續以封閉方式防疫實在不符合發展需要,尤其澳門這種對外依賴強烈的經濟環境,經過三年的衝擊後,再不開放只會令澳門墮入更困難的境地,所以在農曆新年前開放,為農曆年旅遊旺季作準備是符合經濟環境實際需要。
只是不知是低估疫情影響還是高估澳門醫療系統,澳門政府為開放口岸所作的準備明顯不足,市民對有關措施的了解有限,於是在感染個案大增時,受感染者只能自行判斷如何處理,加上當時藥物供應不足,令受感染者更感無助,對政府的不滿更油然而生。
從政府近日的一連串操作可見,政府為澳門全面開放所作的準備主要集中在推廣旅遊方面,由於臨近農曆年假期,政府大力推廣旅遊業是正確做法,但其他問題卻沒有周全考慮,尤其是仍有市民持續感染新冠病毒,政府取消了如健康碼、電子感染證明等措施,卻不大符合市民實際需要,市民如需醫生紙請假必須看醫生,既增加醫療系統壓力,亦要市民忍受長時間候診之苦,這些決定實在不符實際情況。
之前已一直有呼籲政府要為全面開放作好準備,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政府的準備明顯不足,隨著全面開放,市民只能靠自律抗疫自保。希望政府能盡快檢視目今情況,作出補救搭施,提高市民信心,讓市民在開放後能安心生活,毋須在疫情陰霾下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