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和自殺傾向,以及抑鬱、焦慮和失眠等症狀,都因疫情惡化。
《商訊》2023年1月特刊 | 三年疫情—改變了什麼?
疫情引發的封鎖限制仍然生效,對心理健康的中長期(誰知道)假定影響初始警號亦已傳入耳中。
衛生局公佈數據指,2022年首三季共錄得65宗自殺死亡個案,超過了去年全年錄得的60宗。
當時,衛生局解釋道:“疫情已持續了兩年多時間,加上鄰近地區疫情反覆不斷,導致市民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鬱和精神壓力。”
衛生局發表最新統計數據並進一步闡述:“疫情導致很多人無法離家,處於被隔離的狀態,被‘困’在家裡,這可能對澳門居民造成影響,不僅僅是長者,年輕人亦然,而且對這些人來說,他們或將處於隱蔽狀態,”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醫生郭偉德說。
“面對日復一日的出行限制、被迷霧籠罩的前途、無法擺脫的各種不確定、缺乏空間和自由,以及被打亂的生活方式,人們每日處於無休止的掙扎中,這些都有可能增加家庭的財務壓力,削弱人們的幸福感,”聖若瑟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兼研究協調主任劉舒文向記者解釋。
立法會亦就此展開討論。身兼培正中學校長的高錦輝議員表達了對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的關注。行政長官相信,經濟壓力是關鍵因素:
“我清楚經濟對人們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賀一誠表示,“在疫情逐步放緩、回復正常生活及經濟復甦,不用產生經濟困擾家庭問題,相信這方面會逐步得到解決與釋懷。”
“這種情況顯示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且許多人感到焦慮。這可能會引發不恰當的情緒宣洩。社會工作局的數據也顯示,家庭暴力案件數量略有增加,平均每月6宗。虐待兒童的情況或也將顯著增加。”劉舒文補充道。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一狀況,過去三年期間,本地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有研究比較了疫情期間澳門等十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自殺意念 (SI) 水平。
“這種情況顯示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且許多人感到焦慮。這可能會引發不恰當的情緒宣洩” – 劉舒文

這項研究建基於由25,053人共同完成的線上調查。結果顯示,英國和巴西的自殺意念盛行率均較澳門低。研究團隊(包括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項玉濤教授)坦言:“令人驚訝的是,英國和巴西的自殺意念盛行率竟然低於澳門。”
為解釋這一結果,研究團隊作了以下推測:最重要的是“澳門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外勞集中地(地區),他們長期遭受社會的不平等對待,例如社會孤立、擁擠的生活條件、缺乏消毒用品和個人防護設備” 。
澳門居民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則是其他研究的主題。2020年,澳門大學五名研究人員探討了公眾對疫情精神困擾的看法,以及這種看法與生活方式改變的關係。
他們發現,8.8%受訪者或已患上抑鬱症,12%人士可能受焦慮症困擾。“人們發現,對政府防疫政策的積極看法與可能的抑鬱症或焦慮症呈負相關關係。三種改變生活方式的壓力源(即家庭衝突增加、親友關係疏離和體重增加)被經常提及,且與可能導致的沮喪情緒呈正相關關係。”
另一項澳門大學研究人員亦有份參與的研究關注疫情初期的狀況,致力描繪“抑鬱症的主要症狀”。
他們總結:“精力減退、精神運動問題和有內疚感是中心指數最高的症狀,構成抑鬱症的主要症狀。”
第三項研究由澳門大學多個不同院系發起,以《Network analysis of depression, anxiety, insomnia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Macau residen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疫情期間澳門居民抑鬱、焦慮、失眠和生活質量的網絡分析)》為題,同樣聚焦封城初期。結果發現,抑鬱、焦慮和失眠症狀的患病率分別為38.5、28.8和27.6。
“就節點和橋樑中心性而言,失眠扮演痛苦症狀網絡中的關鍵角色,並與澳門居民生活質量關係密切。關注這些症狀或能有效降低風險並預防該群體遭受的常見痛苦惡化,”12位作者寫道。
關注青少年

“衛生局呼籲社會大眾多關注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對青少年多關心、多聆聽,關注他們的意見或情緒,留意他們的態度,避免可能導致自殺的激烈表達方式,因此傾聽他們的聲音,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防止發生任何意外事件。”該局指出。
“為預防青少年自殺,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對高危人群和患者進行早期評估和診斷,讓他們得到及時的醫療保健,這能有效地減少負面情況的發生,提升青年發展、社會化和學習的優勢,”該局補充說。
“父母為了滿足自己過去曾經失落的需求,對孩子寄予過多期望。”劉舒文教授坦言,“父母有時不知道如何以正確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或撫養孩子,針對這種情況,家庭生活教育就是具有預防和發展功能的社區教育。”
這位聖若瑟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的研究協調主任向本刊記者提議,“透過一系列教育和宣傳活動,改善家庭功能,加強家庭紐帶,防止家庭破裂,例如親子教育、親子溝通技巧、增進親子互動、青春期叛逆、父母情緒管理、親子溝通技巧、家校合作和溝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