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年度入境旅客3,000萬人次的神話不再,但固體廢物的排放量仍然太高。
《商訊》2023年1月特刊 | 三年疫情—改變了什麼?
以下是疫情爆發前澳門的情況:
. 自2015年起,澳門垃圾焚化中心年均垃圾處理量就超過了50萬噸,2019年更高達55萬噸,創歷史新高(由2001年的23萬噸增至2013年的40萬噸);
. 與其他地區相比,澳門居民平均每天“人均” 的固體廢物棄置量相當高,超過北京、上海、廣州甚至香港等城市;
. 2017年,政府通過環境保護局推出《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2017-2026)》,列明了澳門未來十年的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具體減廢目標和行動計劃,推動“源頭減廢、資源回收”行動;當局定下了具體的目標:到2026年將每天產生的“人均”垃圾減少近 30%;
. 然而,“解決廢物管理問題迫在眉睫,若我們不果斷採取有效措施和及時行動,估計未來幾年內澳門的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將超過現時本澳現有固體廢物處理設施的處理能力,”環境保護局在《計劃》中提出警示;
. 事情出了問題,旅遊業被指是罪魁禍首,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土木及環境工程系發表的研究論文(2017)便可找到類似的表述:““博彩行業開放、人口和經濟增長、區域內商品貿易和旅客數量上升等因素,均對現有資源造成壓力,尤其是廢物管理系統”;
疫情無情襲來,旅客止步於邊境的另一端:(罕見的)積極後果之一是減少固體廢物排放,因為擁有3,000萬人次旅客是一回事,少於800萬人次又是另一回事(2021 年)。

然而,澳門垃圾焚化中心除了2020年處理的垃圾量減少了20%外,想象中的大幅減少並沒有發生——看看2021年的數字,以5月為比較月份。
日期 | 回收物料數量(噸) |
2022/05 | 44,462.98 |
2021/05 | 46,334.50 |
2020/05 | 40,505.04 |
2019/05 | 48,832.79 |
2018/05 | 46,455.93 |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局)
澳門在2021年處理了453,152噸固體廢物,較2020年的437,592噸增加了 3.6%。
因此,在2021年底,環境保護局局長譚偉文坦言:“隨著入境旅客數量的減少,垃圾的產生有所減少,但並不顯著。”
換而言之,這個問題比人們想像的更具結構性,且已在居民中根深蒂固。
面對這些事實,澳門環保局向記者表示,“源頭減廢”和“資源回收”“ 是特區政府在固體廢物處理方面的重要政策”,近年來, 環境保護局“一直積極加強針對性回收工作”,目前回收的資源包括電子垃圾、玻璃瓶、廚餘、利是封、月餅盒、舊衣服及三色固體資源。與此同時,當局正有序擴展社區回收網絡,以方便市民踐行環保行為。”
環保局還強調“正在發展中”的廚餘處理示範項目和“已經完成”的《澳門家庭垃圾收集制度研究》。
“如果我們繼續將廢物視為人類活動產生的低價值或無價值的副產品,將無法在減少廢物方面取得顯著改善” – 柯學明

預計居民生活習慣在中期內不會有明顯改變,環保局收回澳門垃圾焚化中心第三期擴建工程的合同。同樣在2022年,當局承諾對《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2017-2026)》進行中期評估,“並根據行動計劃鼓勵各項工作,即廢物減量和回收利用。”
這就足夠了嗎?如何改變它?“減少廢物是一項共同的責任,我們都在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中相互聯繫,”澳門食物及環境健康學會會長柯學明說,“我們看到的廢物數量集中反映了我們在城市日常活動中的行為和反思。雖然入境旅客量大幅下降,但城市內部仍有許多消耗。”
食品科學專業畢業的柯學明現時全職從事本地可持續發展項目。她強調:“線上購物和食品配送普及且物有所值,但透過進行推廣促銷活動,繼續嚴重依賴線性模型推動經濟增長,只會助長過度消費。”
“選擇做正確的事,還是選擇便利為先,這都取決於我們。在準備知識和技能基礎以推動循環創新、系統思考以提高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引發思維轉變方面,教育發揮著關鍵作用。”澳門食物及環境健康學會會長指出。
“如果我們繼續將廢物視為人類活動產生的低價值或無價值的副產品,我們將無法在減少廢物方面取得顯著改善,”她表示。其學會聚集了食品和環境健康行業的專業人士,致力促進“創新實踐和產品開發”。
“如果我們繼續將廢物視為人類活動產生的低價值或無價值的副產品,將無法在減少廢物方面取得顯著改善,”該協會的創始人兼主席仍然表示。協會匯集了食品和食品行業的專業人士,環境健康產業促進“創新實踐和產品開發”。
如果大多數本地居民“不清楚食物的真實成本,也可能缺乏對食物浪費及其負面影響和與人類行為聯繫的認識,”柯學明強調,即“我們的國家,中國也正以各種方法對抗食物浪費和浪費行為。”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宴會上浪費的食物數量“令人震驚和痛心”之後,她提到了2021年推出的《反食品浪費法》等例子,“該法在全國范圍內倡導從家庭到食品行業的負責任生產和消費”。
“我堅信澳門和澳門居民可以在食品可持續性和推廣飲食文化方面做得更好,同時解決相應的環境影響,”柯學明總結道。
處理塑膠製品
自6月1日起,禁止進口不可降解之一次性塑膠刀叉。
塑膠製品受到環保局的高度重視,其目標是“積極推進減塑措施”。
在第16/2019號法律(《限制提供塑膠袋》)生效之後,特區政府還陸續推出措施,控制一次性泡沫塑膠餐具、塑膠飲料吸管和攪拌棒等不可生物降解和一次性塑膠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