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面對國際挑戰

《商訊》2023年2月號 | 文:甄慶悅 – 資深傳媒人


踏入2023年一月,澳門面對多個高峰。一是疫情後的經濟高峰,包括一月博彩毛收入115.6億元,按年升82.5%,較去年十二月的34.82億元升2.3倍;農曆年卅至年初三旅客達24.5萬人次,日均約 6.1萬,較去年同期上升超過 3倍。雖則一月賭收只約2019年一月的一半,旅客量亦只該年同期約六成,但久旱逢甘霖的市面足叫澳門人面露笑容。與此同時,因疫情而死亡特別是長者的數字同處高位,儘管當局不願提,主流媒體亦鮮有大篇幅報道,農曆年前後辦喪事者不少,至親離世的傷感豈能短時間内平復?或許,這種悲喜交集將是今個兔年的主旋律。到底喜多還是悲多,還看特區政府的施政能力。

筆者一直説,全中國被困了三年,疫後經濟會有一波小高潮,包括出外旅遊、購物等等,能持續多久則天曉得。所以不能單憑解封後頭一、兩個月,即一月或二月的數據去評估全年及今後内地、澳門的經濟情況。始終2023年乃全新的政經形勢,仍處多事之秋,撇除俄烏戰事未完不説,兔年第一單國際政治超級新聞就夠離奇,美國天空驚現的「流動氣球」弄得本有少許和風的中美關係再度緊張,不知又會燃燒到什麼程度,影響有多深。計劃真的趕不上變化,政治如是,經濟亦如是,又怎能盲目的唱好或者不作任何準備?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當機立斷、搶佔先機更顯重要,就爭奪國際旅客、消費方面,港澳因全國防疫一盤棋,顯然輸給了日、韓、新、泰等亞洲競爭對手,兩個特區卻不同而同,齊趁二月内地全面開放關口有團客之際出手,香港送出五十萬張機票,澳門同樣進取,為延長旅客或團客留澳時間,特區政府將向內地旅行團資助每人最高四百元,海外團資助更高於內地。按澳門當局預料,今年可向內地、台灣以及海外送出十二萬張機票,兩兄弟搶客情況相當「有趣」。

當然,港澳旅遊過去多連線操作,是為「港澳遊」内地客多先去香港後來澳門,故兩地有互補關係,直接競爭未必很大。只今時未必同往日,澳門既要增加國際旅客,又想延長旅客留澳時間,競爭意味少不免增加,因過去港澳遊中的澳門最多得一天甚至半日,澳門想打破這傳統就得想辦法,去增加旅遊吸引力及旅遊體驗,尤其針對漸成内地出遊主力的年青人、中產家庭,如此就必須講求性價比及特色,這些本欄過去已有提及,在此不贅。

另一個「有趣」之處,港澳皆為特別行政區,藉著《基本法》保障,回歸後仍保留著資本主義性質、獨立關稅區地位,講求法治,奉行自由市場,與世界尤其西方國家關係甚佳,商貿往來頻繁,過去一直擔當國家對外橋樑的角色,香港是「大門」,澳門則為「窗口」對國家的對外政治經濟作出不少貢獻。估不到,隨著國際及内地形勢轉變,今天兩難兄難弟爭搶内地同胞客,亦不時希望中央給予優惠政策,對外功能似在弱化之中。只是若只著重內循環,不理外循環,港澳最終淪為普通的中國城市,這不單對港澳無益,對整個中國也不見得有利。

最近的例子是今年一月中旬,美國政府將對中國的晶片管制擴大至澳門。誠言,澳門的高科技產業並不發達,儘管現屆政府著力推動四大新興產業,科創是其中一項,但遠未成形,美國此著沒對澳門經濟數字造成即時及重大影響,也與澳門社會一向多關注的「民生」無直接關係,長遠卻有一定打擊。這亦是一個訊號,澳門在中美、中歐關係,以至全球政經之中已不再「隱形」,可獨善其身,澳門社會及特區政府的一舉一動均會受關注,故皆要考慮「國際」這兩個字,此對政府高層又是一大挑戰。

港澳地區外國人組團入境廣東可獲免簽六天

本月起,從港澳地區組團入境廣東的外國人可獲6天免簽。

澳門中場賭收恢復至疫前水平94%

券商摩根大通表示,澳門第三季度中場賭收環比增長9%,達疫前水平的93-94%。

【特刊】作為一個平台:內裡有何乾坤?

儘管存有疑慮,日益明顯的是,項目最卓越的成就超出了經濟或商業領域。

中銀協報告:商業銀行消費貸款保持穩健增長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記者李延霞)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消費貸款規模保持穩健增長,本外幣住戶消費性貸款(不含個人住房貸款)餘額18.75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比上年末高8.3個百分點。

澳門舉辦多彩活動慶祝新中國成立74周年

新華社澳門10月2日電(記者劉剛 李寒芳)1日,澳門特區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4周年。

港澳臺簡訊:香港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同比上升13.7%

  香港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同比上升13.7%

香港故事|跨境消費,人與城的“雙向奔赴”

新華社香港10月2日電題:跨境消費,人與城的“雙向奔赴”

澳門特區政府舉行升旗儀式和酒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4週年

新華社澳門10月1日電(記者劉剛、李寒芳)澳門特區政府1日舉行升旗儀式和酒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4週年。

美國國會批准短期撥款法案避免聯邦政府“停擺”

新華社華盛頓9月30日電(記者熊茂伶)美國國會9月30日批准一項短期撥款法案,維持聯邦政府繼續運轉,避免部分機構因資金問題“停擺”。

2023年6月末中國對外淨資產27758億美元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記者劉開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6月末,中國對外金融資產93670億美元,對外負債65913億美元,對外淨資產27758億美元。

【時事評論】澳門保險行業可“信託”?

 「現代金融服務業」、「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跨境保險」、「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人才引進制度」等概念和術語,已成為澳門領導人和輿論人士日常話題。

【時事評論】澳門有條件的國際主義

在澳門,城市的國際化構成和社會結構已成為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日常口號。要知道有關歷史可追溯到多個世紀前。於澳門的大街小巷穿梭遊走,你會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士,無論是旅客,還是工作人員。

【時事評論】沒安居,何樂業?

澳門疫後經濟復甦的勢頭不俗,儘管不平均,除博彩、旅遊外,不少行業仍水深火熱之中,尤其民生區的零售、食肆、中小企,節假日生意下降,甚至比疫情時更差。社會現最關注的,除整體經濟外,樓價、樓市也是其一焦點,當中又涉房屋政策,但以上似乎都不在特區政府優先考慮之列,最新的舉動是《夾屋法》月前在立法會獲通過,第一個夾屋項目將在氹仔國際機場對面的偉龍馬路地段之上,約四千個單位。另外就是特區政推出兩幅土地作公開拍賣,9月26日中午12時截標,翌日開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