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可能是澳門金融與科技行業大豐收的一年。
《商訊》2023年2月特刊 | 數字澳門
“澳門的金融科技行業仍十分年輕且已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澳門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研究學會副會長謝漢光告訴記者。
這位專家以此為依據:“移動支付日益普及,跨行交易亦越來越盛行。”此外,“疫情加快了電子交易發展,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也因此得到提速” 。
本刊諮詢的另一位專家鄧偉強同樣看到了這一領域的光明前景。“澳門作為一個微型經濟體,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傳統金融產品已可基本滿足企業和居民的需求。目前,澳門將現代金融業列為重點產業並頒佈了《信託法》。私募投資基金被視作金融業的發展方向。可以預見,這將加快本地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博士智庫主席鄧偉強表示。
然而,“必須加強培育金融科技人才。鑒於澳門人口少,缺乏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將遇到困難,”謝漢光解釋。
謝漢光對即將設立的滴灌通(澳門)金融資產交易所寄予厚望;該金融機構將於本季度在澳門開展業務。
據這家總部位於香港的公司介紹,交易所的目標是開發一個嶄新的金融市場平台,“為全球投資者提供進入中國實體經濟的全新產品類別(每日收入分成合約憑證,Daily Revenue Contract Certificates,DRCCs)。DRCCs代表小微企業的每日收入分成權益。”
“其交易平台建基於區塊鏈技術,並且將採用智能合約,這將加快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合約在澳門金融領域的應用,”謝漢光預測。
因此,“澳門在發展跨境金融方面處於有利地位,”這位澳門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研究學會副會長坦言。
這些也是澳門金融管理局的計劃。“金管局與業界攜手合作,著手為金融市場開闢新的增長領域,尤其是債券市場、財富管理和跨境金融領域,”特區金融監管機構回覆本刊記者查詢時表示。
然而,金管局認為,必須“謹慎”行事,“以應對數字經濟的發展”。在推出任何新服務(包括採用金融科技服務)之前,金融機構必須向金管局提出申請。《澳門網絡安全法》及相關規定,連同金管局《電子銀行風險管理指引》、《網絡安全指引》、《業務連續性管理指引》及《保險業網絡安全管理指引》,“奠定了監管金融機構採用金融科技的基礎,”監管機構指出。
“為了進一步促進採用金融科技,金管局持續修訂金融體系法,引入臨時許可制度,允許合格實體(如科技公司、學術或研發機構)在批准的期限內、受控且恰當程度的風險內,對金融科技項目進行測試,”金管局介紹道。該法案現正由立法會進行審議。
“必須加強培育金融科技人才。鑒於澳門人口少,缺乏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將遇到困難” – 謝漢光
臨時許可制度似乎更適合香港,當地的行業更為發達。謝漢光向本刊記者解釋:“澳門可以借鑒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經驗。”
例如,香港金管局2016年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讓銀行及其夥伴科技公司邀請有限數目的客戶參與金融科技項目的試行,“在毋需完全符合金管局監管規定的環境下進行。允許銀行和科技公司能夠收集數據和用戶反饋,新舉措得以改善,加快新技術產品的推出並降低開發成本。”
另一個例子是透過金融科技監管聊天室,“在新的科技應用構思初期向銀行及科技公司提供監管反饋意見” 。
香港當局還在2016年成立了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以促進香港金融科技業的穩健發展,並推動香港成為亞洲區的金融科技樞紐。金管局可以考慮設立類似的機構,”謝漢光提議。
首家本地金融科技銀行?
自2019年開始運營的澳門發展銀行提出“運用現代金融科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該行在其首份財務報告中提出,“主要目標是以金融科技為主導,配合銀行未來發展,提供電子金融平臺予廣大客戶。本行將投放大量資源於電子及 電腦科技設備上,為未來打造以FinTech技術為主要的電子服務手段”。
銀行負責人肯定沒有預料到的是疫情持續了三年之久,這意味著澳門發展銀行只有開業後首六個月是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