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當局已經完成了多項工作,但在通往發達智慧城市的道路上仍不時遭遇障礙。
《商訊》2023年2月特刊 | 數字澳門
科技現已被視為澳門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但作為流行語出現的“智慧城市”概念直到2016年施政報告才首次出現。
當年,時任行政長官崔世安承諾啟動“研究本澳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規劃”,且 “支持各部門以至業界應用創新科技”。
我們處於早期階段,計劃尚未制定,“為其他部門利用智能卡式身份證向市民提供電子化服務創造有利條件”是當務之急。
這份文件提出了時下與“智慧城市”密切相關的另一優先事項:智慧旅遊。當時,這一概念正向前邁出第一步。
在此背景下,政府承諾推出不同語言的澳門旅遊資料電子版本,優化已推出的 手機應用程式及語音導賞功能,並利用知名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宣傳旅遊局各手機應用程式及社交平台帳號。
(準確地說,2015年施政報告中就已將智慧旅遊概念包括在內,公佈“研究實施智慧旅遊發展策略”。)
到2017年,政府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特區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利用這家科技巨頭的雲計算技術,提升本地IT 設施。值得注意的是,對過去五年成果進行的全面評估仍有待公佈。
協議將分為兩個階段進行。首階段預計由2017年至2019年6月,主要著手建設澳門雲計算中心,協助當局逐步開展促進旅遊、交通管理、醫療服務、城市綜合管理與服務等大數據應用的項目,並推動IT人才專業培訓。第二階段合作由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除繼續完善城市IT基礎設施的建設外,雙方將在環境保護、海關通關和經濟預測等方面展開合作。
自此,居民開始感受到城市採用這一系列新技術所帶來的變化。交通事務局推出的“巴士報站” 手機應用程式便是其中一個例子。該系統除了讓用戶能夠準確地了解巴士運行和時間表,用戶還可進行實時查詢,得知道路工程對街道的影響,以及下一班巴士的載客情況。
“交通管理系統是對智慧城市的正面貢獻之一,”澳門大學科技學院機電工程系助理教授黃承發說。
“儘管仍未達到世界頂尖水平,卻能佔據世界中等或中上位置。實際上,澳門比許多發達城市和國家都好。” – 黃承發

居民能夠便捷地獲得巴士時刻表、泊車位、路況等信息,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旅客則可透過政府推出的應用程式得知景點人群密度、出行規劃等出行信息。此外,旅行體驗也可以在AR技術的協助下得到優化,”黃承發補充。
“未來,政府希望開發智慧旅遊元宇宙。智慧醫療在與不同醫院的信息共享方面有了基本的發展,但仍需進一步發展智能技術。”身兼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的黃承發表示,“從政府、旅遊、交通、醫療方向等領域看來,澳門已堪稱智慧城市,儘管仍未達到世界頂尖水平,卻能佔據世界中等或中上位置。實際上,澳門比許多發達城市和國家都好。”
然而,正如科技學院機電工程系助理教授指出,“有必要突破隱私法的瓶頸(詳見本期專題報道)。此外,政府有必要接受新概念和想法;與私營企業合作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而非獨自苦幹。當局的整體表現尚可接受。”
個人資料法

黃承發表示:“澳門智慧城市發展的瓶頸是隱私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儘管“澳門的隱私法已經相當完備”,這位專家解釋,“但為了智慧城市的發展,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否則,業界難以收集和共享數據。而且,開發智慧城市應用程式亦存在困難。”
到目前為止,澳門的智慧城市發展“一直專注於數字化服務,而非智能解決方案。我建議當局收集大數據以提供智能醫療解決方案,如疾病預測、遠程操作等,”黃承發又舉了一個關於智慧交通的例子,“制定智慧城市規劃時若能參考交通數據,那就更好了。”
黃承發補充:“澳門各醫院之間不能直接交換病人的健康信息,因為隱私法規定數據只能在同一單位或同一部門內使用。最後,所謂的智慧醫院信息交換僅限於終端用戶透過一戶通系統向醫生展示,無法直接與醫院分享。”
另一個領域,如智慧旅遊,“期待為企業發展提供智能策略,例如為其服務增加價值”。“讓數據更加智能化是澳門智慧城市(項目)的下一步發展,”黃承發強調,“澳門隱私法限制了數據的收集、交換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