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為澳門創造了無限可能,但也加劇了特區長期存在的局限性,例如人才短缺。
《商訊》2023年2月特刊 | 數字澳門
第一個例子:在澳門大學完成學業後,何江選擇回到深圳,並在當地創立了深圳悅笑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通過提供高品質的隱形正畸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對口腔健康和美觀的需求”。
“事實上”——他向記者解釋——“我放棄澳門,選擇到深圳創業,因為我的家人都在這裡。然而,若我沒有回到深圳,就很可能成為一名科學家而非企業家,這意味著深圳具備了初創企業成長的環境。”
何江列出了“創業所需的四大要素”,包括“產品、人力資源、資本和市場”。
“深圳擁有的供應鏈十分充足,幾乎能夠滿足所有主要行業,這意味著創業者能夠高效且具成本效益地設計和製造產品。作為一座移民城市,這裡同時是高科技中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和工人。此外,深圳既有本土創投企業,也不乏總部設在其他城市的創投企業分支機構,為具商業價值的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最後,深圳擁有一個規模巨大的本土市場,這些都是企業發展所需的基礎。”
同時,兼任澳門大學(深圳)校友會會長的何江認為:“深圳的核心價值是創新、活力、不怕失敗,這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創業家到深圳開創事業。”
儘管是新開設的業務,但他透露:“迄今為止,我們已經服務了數以千計的客戶,獲得了創投基金的支持。我們堅信,美麗的笑容是每個人的權利,而非特權。無論我們的客戶在哪裡,我們都希望為他們提供價格合理且可實現的個性化產品和服務。”
第二個例子:在澳門土生土長的何國濤是普強時代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他於2009年在美國矽谷創立普強公司;次年回到中國並將公司營運中心設立在北京。
到2018年,何國濤認為是時候“回家”了。他帶領著普強團隊贏得橫琴科技創業大賽,並將公司落戶橫琴,在當地開設辦事處。
“深圳的核心價值是創新、活力、不怕失敗,這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創業家到深圳開創事業” – 何江

據GDToday報導,普強目前主要為珠海客戶提供公眾熱線和智慧城市服務,在澳門則為澳門美高梅、澳門永利酒店、澳門旅遊學院等企業和機構發展智慧酒店及智慧旅遊等項目。
“在矽谷,所有事情要靠自己。但在橫琴,當地政府從一開始在旁協助,比如辦公室租賃和公司註冊等,”何國濤說。直到2021年,他終於在澳門設立了運營中心。
上述兩個故事之間存在若干共同點:兩名企業家都與澳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他們都沒有選擇在澳門開創事業。
然而,這兩個故事亦告訴我們,若有一個行業不再適合單獨地看待每個城市,那麼就是科技和研究領域。在橫琴深合區和大灣區更是如此。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全球創新指數(GII)2022》,深港穗集群連續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二。
在與其他十一座城市/地區的激烈競爭環境下,澳門因自身的人文、地理局限,正處於下風。
我們能夠列出數百個類似的例子和故事,但這可能是多餘的。回想一下廣東省政府去年底公佈的計劃:5年內為港澳本科畢業生提供12,000個內地就業崗位、15,000個內地實習崗位、30,000個內地交流機會。
澳門大學首家衍生公司

2018年成立的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澳門大學首家衍生公司。
該公司落戶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創新谷總部)。以“數字微流控技術”為核心技術,以自動化核酸分析系統為主要產品,迪奇孚瑞“致力於開發精準自動化體外診斷設備,應用領域包括醫療疾病診斷、動植物病害檢測、健康指標檢測、進出口檢驗檢疫、食品安全檢測等,未來具有無限可能” 。
公司現階段研發的核酸檢測設備“具有體積小方便攜帶、操作簡便和檢測成本低等特點,解決傳統核酸檢測需要複雜的人員操作和專門檢測場所等問題”。
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於2015年投入運作,旨在“建設國內知名產業園區,打造專業團隊,推行市場化運作和國際化標準,深化粵港澳合作”。
最新數據顯示,園區已培育港澳企業503家,引進高新技術企業7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