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減碳:對設定目標的恐懼

《商訊》2023年3月特刊 | 減碳:何時?如何?


小打小鬧無法解決重大問題

終有一日,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必將竭盡全力應對氣候變化,實現減碳。

一直以來消極應對的澳門亦無法置身事外。

小城響應號召且準備有所貢獻。專家們指出,可充分利用中央政府2015年12月授予特區的 85 平方公里水域,興建風力發電場並最終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相結合。

時至今天,這份“禮物”被束置高閣,更不提得到充分利用了。

當然,這種情況不太可能持續太久,讀者可在本期專題報道接下來的篇幅中發現這一點。

附言 – 受城市規模較小等諸多因素影響,澳門面臨著技術專業人才貧乏的問題,專家的缺乏阻礙了城市各個部門的成長和發展。但在環境領域方面,澳門卻擁有世界首屈一指的專家,例如,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是國際公認的能源和低碳電力系統權威,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則是水利環境工程領域的領軍人。這些學者均渴望為小城作出貢獻,正如他們為本刊提供的寶貴意見那樣,澳門實在不應浪費他們的拳拳盛意和出眾才華。

撰文:João Paulo Meneses ([email protected])


澳門迄今仍未制定明確的減碳目標,亦不曾透露與之相關的時間表。

以“構建低碳澳門、共創綠色生活”為主題的《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對減少污染的具體目標避而不談。

十年間,澳門立足於習近平主席2020年9月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環保工作初見成效。鄰埠政府則更進一步,宣佈香港的碳排放量已在2014年達峰(詳見本期專題報道)。

因此,預計第二份《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本應是探討量化目標的合適時機,正如其他所有國家和城市的發展進程一樣,但事實卻非如此。

最新的十年規劃文本繼續沿用2010-2020年“構建低碳澳門、共創綠色生活”爲規劃願景,大量提及減碳,卻沒有提出可量化的目標。

該份規劃文本僅空泛地提出“澳門需要積極配合國家環保發展戰略,並制定相關的行動方案和措施,爭取提早實現‘雙碳’目標”。

唯一已知的信息是:行政長官提出,澳門會跟隨內地爭取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排放量,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本地多個社會團體和立法會已就此話題展開了討論,議員們也提出了各自的擔憂。回應議員的是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即“氣象局”),非環境保護局。氣象局透露:“正進行本澳的長期減碳策略研究,日後會按研究結果制訂相關行動方案。”

在同一文本中,當局對上述事實作了解釋:“環保工作知易行難”。記者聯繫氣象局,希望了解有關研究的進展或公佈行動計劃的日程安排。氣象局回覆稱,該項研究“已基本完成”,並補充說,“根據研究結果,著手與各主管部門繼續推進相關的工作。”


“環保工作知易行難” – 環境保護局

環境保護局指出:“澳門特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然後描述了這些干預措施涉及的領域:能源、交通運輸、廢物處理、節能技術,即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推進建築物能耗優化、推廣使用新能源車輛、實施減廢回收、鼓勵和支持企業踐行環保行為,“推進澳門的低碳發展”。

這方面的最新消息來自運輸工務司長羅立文。他列席立法會會議,回答議員對2023年施政報告提問時坦言:“我可以說,我們沒有具體的(減碳)計劃。我們的工作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符合國家規劃和國際計劃,但沒有具體安排。”

因此,澳門大學校長兼講座教授宋永華帶領研究團隊完成研究並發表論文《智慧城市能源系統邁向「碳中和」的典型路徑研究以澳門為例》,或許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澳門大學將這項研究視為促進澳門能源系統“碳中和”實現的技術路徑。宋校長表示,渴望為澳門實現碳中和作貢獻。“我們期待為澳門實現碳中和作出貢獻,至少從技術角度而言。”(詳見本期專題報導的有關採訪。)


視香港為榜樣

香港政府的不同部門為減碳投入了巨資:港府在過去十年撥款超過470億港元,應對碳排放量上升的問題,並在2017年發佈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中提出了具體目標。

透過相關投入,香港碳強度由2005年的水平降低65%至70%,且碳排放量在2014年達峰;2018年人均碳排放降至5.4公噸,相較200年5基準年下降約38%。。

2021年,香港公佈《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文件以2005年為基準,提出在2030年把城市碳強度由2005年的水平降低65%至70%的減碳目標,相等於碳排放總量減低26%至36%。根據初步估算,2020年人均碳排放量會由2014年峰值的6.2公噸降至約4.5公噸。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的四大減碳策略涵蓋以下目標和措施: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全民減廢。

【特刊】洋溢的讚美之詞與揮之不去的質疑

劉本立撰寫長文,對中葡論壇進行了評價並提出了批評意見和改進建議。這位資深經濟學家呼籲透過注入新的動力,消除人們對項目有效性的疑慮。多名葡萄牙研究人員強調論壇在深化和促進合作多元化方面發揮的作用。

港澳地區外國人組團入境廣東可獲免簽六天

本月起,從港澳地區組團入境廣東的外國人可獲6天免簽。

澳門中場賭收恢復至疫前水平94%

券商摩根大通表示,澳門第三季度中場賭收環比增長9%,達疫前水平的93-94%。

【特刊】作為一個平台:內裡有何乾坤?

儘管存有疑慮,日益明顯的是,項目最卓越的成就超出了經濟或商業領域。

中銀協報告:商業銀行消費貸款保持穩健增長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記者李延霞)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消費貸款規模保持穩健增長,本外幣住戶消費性貸款(不含個人住房貸款)餘額18.75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比上年末高8.3個百分點。

澳門舉辦多彩活動慶祝新中國成立74周年

新華社澳門10月2日電(記者劉剛 李寒芳)1日,澳門特區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4周年。

港澳臺簡訊:香港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同比上升13.7%

  香港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同比上升13.7%

香港故事|跨境消費,人與城的“雙向奔赴”

新華社香港10月2日電題:跨境消費,人與城的“雙向奔赴”

澳門特區政府舉行升旗儀式和酒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4週年

新華社澳門10月1日電(記者劉剛、李寒芳)澳門特區政府1日舉行升旗儀式和酒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4週年。

美國國會批准短期撥款法案避免聯邦政府“停擺”

新華社華盛頓9月30日電(記者熊茂伶)美國國會9月30日批准一項短期撥款法案,維持聯邦政府繼續運轉,避免部分機構因資金問題“停擺”。

相關文章

【特刊】洋溢的讚美之詞與揮之不去的質疑

劉本立撰寫長文,對中葡論壇進行了評價並提出了批評意見和改進建議。這位資深經濟學家呼籲透過注入新的動力,消除人們對項目有效性的疑慮。多名葡萄牙研究人員強調論壇在深化和促進合作多元化方面發揮的作用。

港澳地區外國人組團入境廣東可獲免簽六天

本月起,從港澳地區組團入境廣東的外國人可獲6天免簽。

澳門中場賭收恢復至疫前水平94%

券商摩根大通表示,澳門第三季度中場賭收環比增長9%,達疫前水平的93-94%。

【特刊】作為一個平台:內裡有何乾坤?

儘管存有疑慮,日益明顯的是,項目最卓越的成就超出了經濟或商業領域。

澳門舉辦多彩活動慶祝新中國成立74周年

新華社澳門10月2日電(記者劉剛 李寒芳)1日,澳門特區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4周年。

澳門特區政府舉行升旗儀式和酒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4週年

新華社澳門10月1日電(記者劉剛、李寒芳)澳門特區政府1日舉行升旗儀式和酒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4週年。

港澳地區外國人組團入境廣東可獲免簽六天

本月起,從港澳地區組團入境廣東的外國人可獲6天免簽。

中秋最佳賞月時間來了

9月29日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天文科普專家告訴記者,今年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圓”,最圓時間出現在傍晚時分,且月升時間與最圓即滿月時間幾乎重合,是賞月絕佳時。

橫琴口岸二期車道下週二試運行

橫琴口岸二期工程內的客貨車聯合一站式查驗的部分車道(橫琴往澳門方向6條車道,澳門往横琴方向9條車道)已完成建設,將於9月26日15時開通試運行。

澳門八月入境旅客按月升16.7%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週二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8月入境旅客按年增加8.7倍至3,221,691人次,與7月相比上升16.7%。

澳門政府調整經屋申請收入和資產淨值要求

澳門政府今日宣布對澳門經濟房屋申請收入和資產淨值上限進行調整。根據最新規定,與2021年的經屋申請規定相比,申請家庭每月收入上限下調約7%,資產淨值上限下調約10.5%。

中央政府9月20日在澳發行50億元人民幣國債

特區政府表示國債的持續發行將進一步提升澳門債券市場吸引力,有助澳門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並強化內地與澳門的金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