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革命性想法。若沒有85平方公里水域的助力,澳門可到哪裡生產數量相仿的可再生能源?
《商訊》2023年3月特刊 | 減碳:何時?如何?
崔世安政府以開展支持行政決策的研究為基礎,推行“科學決策”的施政理念。賀一誠則放棄了這一想法。然而,某些領域的研究頗具意義,尤其是當其覆蓋面足夠全面。
讓我們看看,澳門綠色能源生產現狀。眾所周知,無論是電力公司發電,還是日常供給,澳門能源完全依賴進口。在本地無法自行生產某些能源的情況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任務似乎更顯艱巨。
現階段的問題是:科學家們不了解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潛力。本刊曾於2021年試圖更深入地探究這一問題,但充其量不過是提出了更多困惑:正如澳門著名學者杜偉明所說:“澳門作為一座微型城市,高樓林立。由於相鄰建築物引起的不利陰影效應,加上屋頂面積佔房屋佔地面積的比率甚低,太陽能效率不大。”
另一位本地知名專家宋慶彬領導的研究團隊卻堅持:“澳門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年均日照時間超過1,000小時,太陽輻射年總量約5,000兆焦/平方米)。“顯然,澳門在發展太陽能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尤其是並網光伏發電系統。然而,由於城市面積細小且人口稠密,不適合興建大型太陽能發電廠,因此屋頂太陽能技術是本地開發太陽能的最有效方式。”
行政當局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中提出新建公共房屋天台的光伏發電系統或植被面積不少於露天面積的30%。
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邵懷宇教授向記者介紹:“澳門確實有可能大規模開發可再生能源,但不是在擁擠的陸地上。相反,我們需要好好利用中央政府授權澳門管理的、環繞小城四周的85平方公里水域。”
要將85平方公里水域用於可再生能源生產,邵教授解釋:“風能比太陽能更受歡迎。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開發一定規模的儲能技術,以消除可再生能源產能波动與能源需求之間的不匹配。”
這位科學家進一步介紹儲能技術:“抽水蓄能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應用最廣泛的儲能技術。然而,並非隨處可見,在澳門就難以實現。時下較流行的可選方案是電池存儲,例如鋰離子電池;又或者利用氫能儲存能源,但當前的技術成本仍十分高昂。”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正好有數位專注於能量轉換(可再生能源轉化為電能或氫能等)和儲能技術(電池和儲氫)的科學家。
但是,這一想法同樣受到了挑戰:在本期專題報道中,我們採訪了邵教授的同事——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宋永華。宋教授認為:“與屋頂太陽能相比,海上風力渦輪機需佔用相當大面積的海域……考慮到風力發電具有間歇性和隨機性,依賴海上風力發電不可行。此外,建設風電場還可能影響沿海風光、海上交通等。”
“澳門確實有可能大規模開發可再生能源,但不是在擁擠的陸地上。相反,我們需要好好利用中央政府授權澳門管理的、環繞小城四周的85平方公里水域。” – 邵懷宇
為此,本刊記者曾向環境保護局查詢,卻未被理會。
讓我們回到關於研究的問題上:香港科學家陸恭蕙認為“港澳特區儘管面積不大,卻擁有生產可再生能源的適當條件,例如風能或太陽能發電場”。難道探研這種潛力的意義不大嗎?
陸恭蕙教授的其中一項見解是完全正確的:“對港澳特區來說,這令減少發電溫室氣體排放更顯重要。”
太陽能光伏電網僅收七申請
根據特區政府數據,澳門的日照時間長,屬於中國太陽能資源分區中的第三類可利用區域,每年有超過1,000滿載發電小時,相當於每塊約1.2平方米的太陽能板每年能發電200度。
在此背景下,2015年政府實施《太陽能光伏並網安全和安裝規章》,同時明確光伏太陽能並網上網電價制度,規範電力公司與光伏系統安裝者簽訂長達最多20年的光伏電力收購合同,讓投資者在合理時期內回本,以鼓勵安裝光伏系統。
然而,政府迄今卻僅收到了7份申請(每年只有一份)……
與此同時,政府先後在房屋局大樓、旅遊學院、印務局和濠江花園建築物上安裝了太陽能光伏系統。
受到冷遇的原因是每棟建築物有意安裝太陽能光伏系統的業主數量難以滿足法例要求的三分之二,因為安裝系統涉及使用建築物公共部分的權利。
一直以來,不時有人提出申請,卻因技術問題遭到拒絕。政府宣佈在新城A區五個公屋項目及公共建築物引入太陽能光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