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三地仍努力探尋與大灣區成員相互理解的最佳方式。
《商訊》2023年3月特刊 | 減碳:何時?如何?
在十一座城市中,同一個項目的潛力因地而異,互諒互讓的難度與項目潛力成正比。

然而,至少有一個領域是迫在眉睫,或者更確切地說,我們可從數百萬居民的生活質素看到項目遭到延誤。
在眾多示例中,環境問題位列首位。若沒有大灣區合作夥伴的潛在助力,我們將面對數不勝數的環境挑戰且難以解決。
其中一個例子便是飲用水短缺——澳門只能依賴他人。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專家、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教授分享了對這一話題的看法。
“澳門缺水與乾旱期海水從海洋侵入珠江/西江有關,”他坦言,“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一直努力解決這個問題。”此外,中國水利部“對此尤其關注,鑒於澳門的戰略重要性”。
“從大灣區的角度來看,某些地區和環境存在缺水問題,但總體而言,廣東省水資源比全國其他地區豐富得多,”李行偉教授解釋。
“從大灣區的角度來看,某些地區和環境存在缺水問題,但總體而言,廣東省水資源比全國其他地區豐富得多” – 李行偉

這位澳門環境研究院的講座教授認為,只有大灣區合作方能解決這一難題,孤立的解決方案無法成事,並對中央海水淡化中心的可行性感到懷疑。儘管“總是可行的”(他指出,香港政府正在將軍澳建造一座),“但必須具經濟意義”。
澳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教授郝天偉表示:“大灣區對淡水的需求巨大,不僅為了人類的生存,還需滿足工業和農業的用水需求。”
“我們需要研究替代供水,例如將海水用作住宅沖洗或空調,以保護淡水,”他最近告訴《澳門》雜誌。
去年年底,澳門和珠海供水受鹹潮影響,迫使珠江水利委員會啟動應急計劃。乾旱和鹹潮入侵內陸河流頻發,加上澳門和珠海水庫水域的鹽度處於正常水平,導致計劃啟動後,問題在一周內就得以解決了。最新例子:海事及水務局1月底發出警告,指今年冬天將出現更嚴重鹹潮,可能影響澳門淡水供應。 該局局長希望,地區能夠挺過旱季。
所以問題是結構性的。預計於今年年底完工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將為澳門和珠海供應食水,或許有所幫助,但我們仍需更多結構性干預,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港澳之間的差異

身為擁有88 年歷史的國際水文環境工程與研究協會 (IAHR) 主席的李行偉教授與我們分享另一個觀點:“有別於香港,澳門有史以來的供水都是私有化——即由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供應。 這也是需要納入考慮的重要因素。 當然,最終的節水和再利用屬於技術選擇(就像新加坡),但上述考量同樣適用。”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陸恭蕙教授也談到了港澳特區在管理水資源方面存在的明顯差異:“香港持續投入資源發展水利基礎設施以增加本地供應;澳門則靠調整價格控制需求,香港自1995年起就不曾上調水費,原因是港府的提價申請未能獲立法會通過,因此無法利用價格機制減少消耗。 ”
這位香港環境局前副局長表示,從長遠來看,“香港應檢討定價政策,爭取在投資基礎設施的同時減少消耗。”
“兩個特區亦有意參與內地水資源管理系統,確保城市利益得到保障,同時為流域整體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香港和澳門都與珠江上游流域相連,卻仍獨立於中國水資源管理系統,這可能意味著“從長遠來看,一旦水資源的供應和價格出現波動,兩大特區的用水將受到威脅”。
(嚴格來說,港澳特區不屬於珠江流域。儘管香港用水依賴東江,但它不屬於東江流域(事實上,東江水是通過長達80公里的專線管道輸送到香港);同樣的,澳門依賴西江供水,但城市並非位於西江流域,至少在科學意義上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