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訊》2023年4月號 | 文:甄慶悅 – 資深傳媒人

筆者這代人,小時候的周末或連假,其中一個節目是跟父母到珠海玩,當年帶一條香煙到內地轉售,差價足以住一間小旅店,食一頓晚餐,甚至還可買少許蔬果。青年時代,很多人喜歡到珠海買VCD、按摩及食飯。近十多二十年,賭權開放令澳門經濟規模上了一個新台階,澳人收入增加後,北上消費變少,外遊變多,日、韓、歐、台等地成熱門。未來這種消費、旅行模式或許再度改變?
近十多年,中央一直推區域合作,為此出台了很多政策、概念,好像九+二、泛珠、省港澳一小時生活圈,以及年來講得沸沸揚揚的大灣區等,為何差不多的東西不時有新的名字及概念?答案就是不太成功,至少未達到官方預期。其實,由古到今,省、港、澳地緣、血緣密切,很多港澳人皆來自廣東,故三地在不同層面一直交流、合作頻繁,各取所需,有競爭也有互補,只在需求推動下,有時走得近些,有時走得遠些,但從未斷過,將來亦不會斷。説穿了,市場力量比官方推行政策的作用更顯注、更實際,勉強也勉強不來。

客觀説,內地生活水平與澳門仍有距離,物價便宜一大截,北上消費從未停過,或許過往以基層為主,中產北上的密度未至於太高,但近況似在變化中。 疫情結束,澳門經濟被重構,很多澳人的收入短時間內未能回到疫前水平,中產家庭及年輕一代「北上」意欲比以往高,其一原因是「澳車北上」。據拱北海關消息,自今年一月一日「澳車北上」實施以來,澳門單牌車通關數量呈階梯式增長,截至四月三日凌晨,港珠澳大橋海關累計進出境的澳門單牌車逾十萬架次。最新鮮滾熱辣例子是四月五號清明假日早上,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口岸大塞車,很多人自駕回鄉祭祖或北上遊玩。
中產尤其有車一族,多少都想趕一下「澳車北上」潮流。不要少看這些出遊改變,實已對澳門這細小市場造成影響。早前有食肆、中小企反映,收入比疫情前不升反降,尤其周末及假期,而受影響的不止民生區內的食肆,其他行業亦然。舉個實際例子,有朋友分享說,週六駕車到珠海,將車放到相熟的車行去修車、洗車做保養,一家人便到附近的商業區行街、購物、看戲、看書,吃過晚飯後拿車回澳,順便加滿一缸汽油。單這一家人的行程,足以說明將有多少澳門行業、店舖受影響,以上情況還未計五月將實施的駕照互認。
從來都說,澳門以中小企為主,面對租金高昂、人資不足,創新及應用科技能力弱,經營並不容易,更不是表面的風光。儘管澳門稅收低,政府亦不時有支援措施,但缺乏完整的中小企政策,致澳門中小企的整體競爭力較弱。一般相信,「澳車北上」加「駕照互認」將一定程度上改變澳門的餐飲、消費等市場,中產家庭及年青一代的消費會有部份北移的趨勢,至少短時間內有股北上潮,相關中小企要面臨新的挑戰及競爭,改變是大是小、是長是短有待觀察,但未來生存及發展將更艱難已寫在牆上,特區政府必須未雨綢繆,制訂對策及全面的中小企政策。
中小企政策除老掉牙的資金、借貸及補貼等外,更還應包括中小企的人資政策、升級轉型支援計劃等,並要充分利用政府轄下的公屋商舖群、各大口岸及未來新城填海區大量的商業空間等,既助企業減輕成本,也增加競爭力。與此同時,中小企必須因應環境改變而調整經營策略及模式,老生常談,就是要與內地做出差異化,提升服務、產品的質素、體驗,而非鬥價格,否則前路堪虞。擺在眼前的問題是,政府意識到這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