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訊》2023年5月號 | 文:甄慶悅 – 資深傳媒人

四月賭收增至147億元,是「後新冠」以來單月新高;五月乍現小陽春,疫後首個五一黃金周,景點人頭湧湧,澳門接待約49.3萬人次旅客,日均9.9萬客,客量較一九年同期恢復62%,意味者整體經濟復甦勢頭向好。然而,違規的士、強逼購物、低價團入社區、人逼人等亂象似死灰復燃,澳門是否重回「重量不重質」的傳統旅遊老路?
地方細、人口少、難發展,只能靠賭、加一點旅遊,澳門人過去一直被灌輸這概念。現實是科技發達,地域界限越來越模糊,舞台雖小尚且可以唱大戲,關鍵是唱什麼戲才能做到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若要比資金、比人口及人材數字,澳門連內地二、三線城市都怕且不如,但澳門擁獨立關稅區地位,資金、資訊、人員均可自由流動,且奉行資本主義、簡單及低稅制,與歐美關係及溝通良好,又有多元文化的歷史背景,這些皆內地一線城市都無法齊集甚至沒有的,若能善用這些特質,小城仍可有一定作為,無論對特區自身還是國家均如是。
今時今日的澳門比以往更需要國際客,城市定位更需打國際牌,這是筆者過去一直強調,今年初亦曾向傳媒説過,澳門經濟適度多元不可能只靠博企;開拓外國客源,六大博企作用固然重要,特區政府也責無旁貸,疫後官方應正式並長期派員出外探路、搭橋,澳門產業不該限於旅遊、博業,企業也不止於博企,還有眾多中小企等。喜見近月政府表現積極,開始組團到新加坡等地宣傳、拓展。四月特首賀一誠亦率團出訪葡萄牙、盧森堡及比利時三國,國際牌再度見光是好的開始。
澳門有打國際牌的先天優勢,只是過去一直用不好,更甚者沒太大的運用意識。打國際牌必須深耕、用心經營,方有成功機會,否則短視或只做表面功夫,終歸都是走過場,過去特區政府在什麼中葡經貿合作平台等方面只做表面功夫,不單平台築不成,澳門操葡語人口更不斷下降,越來越多葡國人去意萌生,且付諸實際行動。現在急需要做的,是把“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等承諾落到實處,讓國際感受到澳門的自由開放、法治、多元、包容等城市特質沒變。

特首今趟歐洲之行的其一重點是考察盧森保的金融產業,中華(澳門)金融資產交易股份有限公司(MOX)更與盧森堡證券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冀在債券市場上進一歩合作,澳門能學到多少乃未知數,難度肯定超高。須知澳門特區政府「說」推動特色金融已經很多年,例如融資租賃、財富管理等,結果如何,社會心中有數。坦白說,十年前起歩已經遲,惟當年國際及中國的大勢仍能配合,認真實踐尚且可搏一搏,可目下國際經濟形勢、地緣政治波譎雲詭,中國經濟告別高速增長,各省市債務危機亦揮之不去,現在推動人民幣債券的難度倍增。
表面看,盧森堡與澳門確有相似之處,例如人口規模同為六十多萬,同屬多元文化並擁多語言環境,有大量外來工作人口,同樣毗鄰強大的城市群,盧森堡近年也鋭意在金融業以外推動產業多元,且森澳的媒體都靠政府資助,新聞局2011年更曾組澳門媒體考察團到訪盧森堡及慕尼黑。以盧森堡的人口及國土,能繼倫敦、法蘭克福後成歐洲第三大金融中心、最重要的私人銀行中心、全球第二大投資基金中心,吸引大量跨國公司設立總部、分部,可謂奇蹟。盧森堡所依仗的,是Google都查得出的什麼良好營商環境、相對低稅、多元語言能力、良好法治、金融法律制度及開放自由社會等。實際上,盧森堡小國寡民成就大事的真正原因是人民質素、海納百川食四方飯的社會制度及風氣,並有打國際牌的本錢及長期意志,贏得世界社會及商界認同,這些是澳門欠缺及最需要的。說到底,吃金融這行飯最重要信譽、穩定,不能走極端路,一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