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新的填海區或許是改善生活條件和創造更多綠色空間的可行方式。
《商訊》2023年5月特刊 | 幸福與健康

根據《2017澳門體育場地調查》,澳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34平方米。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黃水波博士指出:“報告顯示,與鄰近地區和國家相比,本地人均體育運動面積仍有提升空間。”
澳門體育局收集居民運動數據進行統計,開展市民體質監測計劃並制定評估報告,以及發佈《澳門居民體質監測報告》、《澳門居民參與體育現況及展望研究報告》和《澳門體育場地調查》等。 “這些研究均顯示澳門體育場地和設施不足,或極大地限制澳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澳門理工大學健康科學及體育學院翟群教授補充說。
在這種情況下,利用現有土地和未來的填海地塊必將成為焦點,但不包括路環,因該處已擁有了足夠的綠色空間。
“問題最嚴重的地區是黑沙環、台山和老城區,這些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我不認為政府能夠在短期內作出改善。這需要進行大量搬遷工作,目前無法實現,”來自澳門大學教育學院的何敬恩教授解釋說。
“我們可以選擇另一種方法是將人口從這些地區轉移至‘澳門新城區’,這或許是能夠改善人們生活條件和創造更多綠色空間的可行方案,”體育教育和運動專家何敬恩提議。
記者採訪的三位專家都一致認同黃博士的看法,“澳門土地資源極為稀缺,僅憑現有土地資源增加運動面積非常困難。然而,我相信特區政府會利用未來的新填海區進行規劃,以增加運動面積。”
“在新建城區增加運動健身的場所”也是翟群教授的建議之一,“並增加新城區常住居民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
“這些研究均表明澳門體育場地和設施不足,或極大地限制澳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 – 翟群

這位健康科學及體育學院教授亦建議:“在現有體育場館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體育設施及空間,可考慮在氹仔及路氹周邊興建健身徑,添加適合跑步、騎自行車和遠足的空間和設施。”
黃水波根據現有的體育設施和資源做了更詳細的分析。“從體育設施使用時間來看,應出台更多鼓勵政策,鼓勵市民在非高峰期有效地使用設施。 例如,推出優惠折扣,或者提供導師服務協助居民提高運動效率,”他建議。
“鼓勵主動交通:澳門是一個非常適合步行的城市,主動交通能有效地鼓勵人們運動,同時減少交通擁堵和污染。”這位專注於休閒運動、健康教育和體育教育等領域研究的高級講師提出。
同時,黃水波博士認為澳門可以推廣室內運動,“雖然很多人喜歡戶外運動,但推廣室內運動可以解決城市缺乏合適戶外運動場地的問題。這可以通過鼓勵使用現有的健身設施或興建新的健身設施來實現。”
最後,“鼓勵以社區為基礎的體育活動:組織社區體育活動有助於提高體育資源的可及性和可用性,同時增進社會互動、增強社區意識。”
“適度運動有益健康”

澳門理工大學健康科學及體育學院翟群教授總結:“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可以促進健康,提升社會文明程度,這已得到了科學證明和學者認可。”
“科學證據表明,適度的體育鍛煉有益於健康,不僅可以降低許多慢性病的風險,還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從長遠來看,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促進身體健康,減少身體疼痛、降低患病風險,促進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水波補充道。
黃水波博士介紹,對身心健康的常見益處包括:
- 改善心血管健康:運動可以降低患高血壓、高膽固醇和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控制體重和減少肥胖:運動可有效控制體重、減少體內脂肪,從而降低肥胖及肥胖引發的健康風險。
- 增加骨密度和肌肉力量:運動能增加骨密度和肌肉力量,從而減少與肌肉和骨骼健康有關的問題,如骨質疏鬆症。
- 改善心理健康:運動可以減少抑鬱和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增強自尊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