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訊》2023年10月特刊 | “一帶一路”的十年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府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Francisco Leandro是“一帶一路”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在接受採訪時,他預計該倡議將進一步改進,包括更看重“綠色絲綢之路”維度。
建設項目的開發水平似乎有所放緩(也有報道提到這一方面)。您認為這種降溫是疫情所致?還是項目本身需要“微調”?
“一帶一路”倡議於2013年提出,獲聯合國等重要機構認可,被譽為是一項卓越的准入倡議。因此,當我們退一步從宏觀角度來看時,將發現兩個仍迫在眉睫的方面。首先,倡議正在大幅擴展——“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獲得共識的全球准入倡議,在慶祝其十週年之際,新《全球發展倡議》(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 GDI)正在對其進行延伸及補充。其次,“一帶一路”作為一項公認的全球性倡議並取得了成功,為國際合作模式提供了備選方案。因此,有競爭力的國家試圖複製、或許對此中國模式進行部分或全部修改。 因此,“一帶一路”倡議首次迎來了競爭。
倡議得到了東部和南部國家的高度讚揚,西部和北部國家的質疑聲音卻越演越烈,這一趨勢似乎越來越明顯。您同意這一觀點嗎?
F.L. – 此番南北言論並不新鮮,但我認為這不適用於“一帶一路”倡議。在備受讚揚的同時,每一個偉大的項目都難免承受質疑。截至2023年12月,與中國簽署諒解備忘錄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數量為148個,其中位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有44個、歐洲和中亞地區35個、位於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包括中國)25個、位於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21個、中東及北非地區18個和東南亞6個。 “一帶一路”也分別與歐盟的18個成員國家和二十國集團9個成員國家建立了合作關係。此外,9個葡語國家中,已有8個國家正式加入此倡議(巴西除外)。我看到的趨勢很明顯——“一帶一路”是一項重要的全球准入倡議,打造了一個超越傳統模式的合作平台,積極探尋符合國家利益、適用於全球的解決方案。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對接“一帶一路”倡議?
F.L. – 有三個要點需要考慮。首先,大灣區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重要,比重約為12%。其次,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創新驅動發展、銳意改革開放的工程,其目標是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促成區內的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這意味著,對推動國際貿易和合作以促進發展的要求提高了。因此,“一帶一路”可以透過大灣區發揮作用,大灣區也必將從“一帶一路”倡議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東盟+等其他重大倡議中獲益。最後,在大灣區背景下,香港和深圳是兩個主要城市,屬於國際化進程的組成要素。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新路徑—‘綠色絲路’。‘綠色’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指導原則”
澳門在“一帶一路”倡議中能否發揮有效作用?過去十年間,澳門特區扮演著什麼角色?
F.L. –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位於大灣區內,有能力為構建國際旅遊休閒中心、發展現代金融、推動會展業向前邁進作貢獻。此外,我還看到澳門在大健康、全球教育(澳門大學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名前200名)以及與葡語國家的全面合作等領域擁有巨大潛力。中葡論壇潛力巨大,有望進一步發展。澳門將繼續成為連接大灣區與國際市場和社區的重要門戶,但仍有改進的空間。
有人聲稱,未來十年的規劃將與首個十年存在很大差別,不再以大型企業為中心,反而更專注於永續挑戰。你怎麼看?
F.L. –“一帶一路”已作出了改變,且將迎來更多變化。該倡議已成為中國現代政策中最重要的政治和經濟工具之一。到2027年,全球“一帶一路”總支出預計可達 1.3 兆美元。其他經濟預測預計全球將開展逾2,600個建設項目,總值3.7兆美元。過去十年,發展交通、能源和電信基礎設施、架設港口網路、建立貿易夥伴關係和便利化協議,以及增加對外直接投資,一直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最近,我們觀察到其他領域的一體化程度亦有所提升,例如資訊和通訊技術(如5G)、電子商務、金融、航太、旅遊、法律、海關、警察、教育和文化——所有這些都與永續發展、能源轉型、改善人力社會資本、制定綜合空間發展措施和技術轉移等嶄新議題相關,且秉承倡議的五大支柱理念,即政策溝通、設施連結、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新路徑—“綠色絲路”。“綠色”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指導原則且成為了各方共識,從《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中便可見一斑。為推動綠色永續發展,多家金融機構在第二屆高峰論壇金融合作分論壇上簽署了《綠色投資原則》,旨在將環境友好、氣候適應和社會包容融入新投資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項目,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定》所確定的目標。截至2021年8月底,該文件共有40個簽署方和12個支援機構。
最後,倡議還提出了建設“廉潔之路”,重點抓好廉潔文化建設和反貪腐鬥爭,讓“一帶一路”合作真正惠及人民。“一帶一路”倡議已拓展新的領域,並將進一步成長和引入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