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訊》2023年10月特刊 | “一帶一路”的十年
澳門城市大學澳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博士專注於這一課題多年。 他接受了本期專題報道採訪,分享個人觀點。
您對這十年有何評價?
周平 – 我認為,過去的十年是“一帶一路”開疆闢土的十年,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 也是“一帶一路”影響力不斷擴大的十年,國際社會從困惑走向理解、認同;倡議獲得了世界上大多數(150多個)國家的積極參與,且在與所有參與者分享“一帶一路”成果方面取得長足發展。部分發展中國家透過“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果。
“‘一帶一路’已從佈局階段邁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
建設項目的開發水平似乎有所放緩(也有報道提到這一方面)。您認為這種降溫是疫情所致?還是項目本身需要“微調”?
周平 –大家感覺建設速度放緩的原因是現階段的“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關注點已從追求參與主體數量和佈局結構轉向內在質量的高質量發展。新加入成員的數量增長放緩是事實;這也標誌著“一帶一路”已從佈局階段邁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然而,數量增長的放緩並不意味著質量的下降。繼習近平主席提出高質量發展後,“一帶一路”更重視建設實效,高質量發展需要由內至外的提升。透過糅合多種規則與標準,項目建設更加順暢高效,實際效果更加顯著,得到了合作夥伴的高度讚譽。不可否認,三年疫情對全球經濟和公共衛生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帶一路”亦受到波及。儘管面臨來自反對者的巨大壓力,中國政府成功克服困難,向潛在合作夥伴提供了抗疫物資和醫療隊伍,共渡難關。
倡議得到了東部和南部國家的高度讚揚,西部和北部國家的質疑聲音卻越演越烈,這一趨勢似乎越來越明顯。您同意這一觀點嗎?
周平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與發展中國家的長期互動中贏得了互信和高度認可。“一帶一路”倡議也符合這些國家的長遠發展利益,項目得到的高度評價就是最佳的說明。儘管仍有部分發達國家對“一帶一路”感到不熟悉、不理解,甚至心存疑慮,但這很正常,因為“一帶一路”的成果共享和霸權主義是完全不同的發展理念和話語體系。我們研究發現,某些人總是帶著有色眼鏡評價“一帶一路”。他們不曾接觸相關文獻,對內容不甚了解,無法理解“一帶一路”對於人類未來發展的歷史意義,就斷章取義地隨意評價。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此外,儘管有的國家心目中渴望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共同謀求長遠發展,但在當前國際情勢下,迫於國際利益團體的掣肘、干擾與壓力,他們未有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甚至發表不真誠的言論,不足為奇。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對接“一帶一路”倡議?
周平 –大灣區發展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雙循環”背景下,大灣區是中國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節點,扮演中繼站、功率放大器、控制閥等重要角色,為國內大循環、國際雙循環和“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活力。
“某些人總是帶著有色眼鏡評價‘一帶一路’”
澳門在“一帶一路”倡議中能否發揮有效作用?過去十年間,澳門特區扮演著什麼角色?
周平–據了解,澳門特區政府在“協助”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在過去十年期間,特區政府成立了專責委員會,並獲納入國家發展委員會等領導機構。本地的大學和協會先後設立了澳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內地—澳門“一帶一路”工商專業委員會等多個研究與實務機構。特區政府參與中央和內地相關地方政府“一帶一路”戰略的制定,與中央部委和相關省市簽署協議,擁有獨立或聯合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部分企業與內地合作、東南亞國家等出版一系列學術刊物,組織多次國際學術會議。中葡平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帶一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可以這樣說,澳門作為澳珠槓桿的其中一端,除了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中發揮中心城市作用,提供支持和支撐外,還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單位攜手組建信息放大器、協同中轉站、規則與系統對接轉換器、雙循環控制閥等。
有人聲稱,未來十年的規劃將與首個十年存在很大差別,不再以大型企業為中心,反而更專注於永續挑戰。你怎麼認為?
周平–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與大型企業之間不矛盾。永續發展才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所在。無論是沿線國家,還是中國國內,“一帶一路”建設規劃的可持續性一直備受關注,這也是“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保障。實現“一帶一路”繁榮,“綠色發展”是“一帶一路”提出的七條道路之一,即堅持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之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每個時代都擁有自己的主題,未來十年,綠色道路和永續發展仍將是“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