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訊》2023年 11月 | 主編前言 – Mandy Kuok
踏入11月,除了迎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七十周年大慶外,每年一度的施政報告更引市民關注。自今年初各口岸重新開放後,旅遊業明顯復甦,博彩收益亦超過預期,政府早前公佈的明年度財政預算中,亦列出了明年的惠民政策,除了一直保持的現金分享外,亦恢復向央積金戶口注資,前景看似很樂觀。
事實真的如此嗎?旅遊博彩業是澳門經濟的支柱,亦是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來澳旅客多,收入水漲船高,庫房充盈,惠民措施亦更疏爽,對市民來說,這不會是壞事,只是旅客重臨後創造的繁榮表象下,不少社會民生以至經濟發展問題並不凸顯,但問題始終存在,如果沒有相應的解決辦法,當經濟再度下滑時,更不可收拾。
旅客重臨澳門後,一直以旅客為主的店舖自然受惠,近年因為小紅書等平台影響,部分過去以本地居民為主的店舖亦多了不少旅客光顧,生意額自然增加。與這些店舖明顯對比的是受澳車北上影響的店舖,自政府開放澳車北上後,每到周末便有大批市民駕車北上消費,市民駕車北上可以廉價洗車外,亦可與家人朋友在內地消費,享受“物美價廉”。因此,每到周末以本地顧客為主的店舖生意大幅減少。隨著旅遊業經濟復甦,本地店舖租金亦隨之“翻生”,店舖面對生意額減,租金增加的情況,最後實難逃倒閉。
本地店舖與內地的競爭力實在有一定距離,除了內地店舖可以為顧客提供更多類型的選擇外,內地人工及租金成本均較澳門低,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澳門店舖除了地理位置可以佔優外,可以說基本上沒有競爭力,澳車北上令本地店舖的地理優勢也失去,周末生意額低在所難免。

在此情況下,政府除了以往提供免息/低息貸款等扶助政策外,亦可協助店舖研究新產品或轉型,安排對口的專業人士為店舖提供意見,出謀劃策,助店舖建立自身的特色,提高競爭力。否則長此下去,本地中小企只會走入死胡同,苟延殘喘。
此外,經過多年努力,本地的文創產業在疫情前已做出了一些成績,個別品牌更已打響了名堂。可惜當產業漸有起色時,便撞上了三年疫情,本地文創產業不止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一些企業撐不下去只能倒閉,多年努力付之東流。經過三年疫情仍堅持下來的企業,有個別企業明顯恢復,但大部分企業仍未緩過氣來,這些企業都需要政府支持,否則前路堪虞。
因此,政府需檢視在過去幾年大幅收緊的資助政策,雖然收緊的資助政策可以避免濫用,但過度收緊會令企業或機構未能獲取足夠的支持,令項目難以推進。任何政策都要張馳有度,政府不應再採取一刀切的收緊政策,項目不論良莠均受影響,政府應該以更細緻的審查方式審視各類資助申請,從而向申請項目提供合適的資助,才是有效推進各類項目發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