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訊》2024年5月號 | 文:甄慶悅 – 資深傳媒人
特區政府擬五月調整第二階段人才引進計劃,讓在澳門高校就讀的非本地學生精英留澳,消息引來不少討論 ,不少人質疑計劃的目的、目標及成效。事實執筆時,特區政府仍未公佈詳情,不知政府想點?
「搶人才」這口號近一兩年突然在港澳社會響起,人才流失的香港更快馬加鞭,港府去年10月成立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又新推「高才通」等引才計劃,截至2023年12月底,各項人才輸入計劃收過22.4萬宗申請,接近2022年的四倍,當中逾九萬人已抵港,遠超港府每年至少引入3.5萬名人才的目標,儘管大部份為内地同胞 。澳門特區政府有著差不多動作,幾年前已成立「人才辦」,但2023年下半年才能推出人才引進計劃,按官方公佈,截至2024年4月8日,共收到1,137宗有效申請,包括頂尖產業領軍人物、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國內外知名企業的核心管理人員和創辦人,以及本地高校和重點產業的專業人員等。至今獲納入建議引進人才名單的共有282人,包括高端人才21名、優秀人才65名及高級專業人才196名;隨行家團方面,共有429人,其中124名配偶擁碩士或以上學位。隨著審批程序推進,2023年計劃的引進人數將陸續增加,最終獲批數據於審批程序結束後公佈。
澳門特區政府說,滿意首階段的招才計劃成績,但只一千多宗申請比筆者以至社會的預期要少得多,間接說明澳門沒太大吸引力,這點只要稍為熟悉澳門社經發展者應心中有數,故對政府擬推出的新引入計劃甚有保留,問題多籮籮,第一法律問題,《人才引進法律制度》入門級的「高級專業人才」是「能支持重點產業發展,且屬緊缺並具專業經驗及技術能力的人士」試問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何來具專業經驗及技術能力?還是繞過法律,另闢一條路給他們?第二是,就讀與「1+4」產業發展相關的二十多個學系到底是什麼學系?第三,平均學分績點(GPA)至少達3.6以上是什麼理據?第四,政府初步評估每年合資格的非本地優秀學生不超過二百人是否真實、低估?以上特區政府一直沒詳細說明,公眾無信心在情理之中。何況傳統智慧告訴我們,讀書叻只是讀書叻,讀書叻不一定是人才,讀書叻不一定能成功,澳門的高等院校實力更非世界一流,GPA超過3.6又如何?若是真人才,澳門企業要留住他有法定途徑。
澳門並非排斥外地人才,也不能故歩自封,或將全部資源押在博彩、旅遊之上,拓展其他産業是必行之路,而真人才從來是稀缺品,每個國家、城市都想要,競爭相當大,但從來人才匯聚的地方,都能予人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及更好的生活,至少也得有憧憬,而不是一張身份證,衝著這而來的好打有限;若然是真人才,人來了卻缺乏産業基礎以及發揮機會,得人無所用,也是徒然。澳門地方少,無天然資源,産業單一,圈子甚窄難以突破,自身的先天局限已經夠大,若想開拓發展空間必須從制度及人民質素方面著手,可惜特區政府至今的思維依然保守,視野差跟不上時代,政策制定能力及行政效率均低,營商環境十年如一日,什麼「1+4」基礎薄弱兼紙上談兵。更甚者,特區政府還「夾硬」要求財雄勢大的博企插足舊區活化,大搞體育、演藝等非博彩元素,博企應酬式難有效果,又間接排除其他公司的入場機會,人為製造壟斷,點搞?
而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澳門一直是個折磨叻人的地方,不尊重人才尤其自己人,至近年才在建築、醫療、社工等少數領域,建立了專業認證等相關制度,其他大部份領域則欠奉;而就算有制度,時而也會百般刁難。總之在澳門,越有主見、越有想法,越是有志不能伸。相反,唯唯諾諾、埋堆擦鞋更容易上位,在事事唯上、政治正確、不鼓勵不同意見及創新文化之下,連出外讀書的澳門學生都不願回澳,想吸引外地人更難。
馬斯克帶Tesla到上海開廠,繼而帶動全國電動車的事,這種機遇難再,也難望在澳門發生,特區政府及社會不應有無謂的幻想,特區政府現在要做的是腳踏實地,制訂産業政策並加以推動,建立不同領域的專業資格制度,以提升澳門人的專業能力,提升公共行政效率,修改過時法律,做好營商環境,令産業更有條件形成,始終有産業才能有人才、人才才能發揮作用,否則派了身份證,人家來不來都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