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訊》2024年9月號 | 文:甄慶悅 – 資深傳媒人
房屋一直是澳門焦點話題,尤其樓價近十多年一直高不可攀,很多人望樓輕嘆,年輕人更無法上車,逼得澳門特區政府十多年前仿效香港,推出一系列樓市管控措施即俗稱的「辣招」。哪怕遇上三年疫情,澳門樓價尚算企穩,整體跌幅約十個百分點左右。好了,疫情突然在2023年初結束,澳門經濟逐部復甦,樓市的成交量、價起色不大;2024年4月中,特區政府又跟隨香港全面「撤辣」可短暫的小陽春後,澳門樓市暗淡依然。財政局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只錄得1,566宗住宅買賣成交,按年下跌12.7%。救市與不救市,頓成社會爭議。
房屋這些事,澳門一直學鄰埠,可惜香港是個壞榜樣。對於房屋問題,筆者一直認為,儘管澳門奉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房屋卻非一般商品,而是生活必需品,不可全盤倚賴自由市場去解決居住問題,負責任的政府應有所作為,為居民提供基本住屋保障,之後可有自由市場空間。然而,理想歸理想,現實很骨感,港澳兩特區的房屋政策早露敗像,過去樓市如脫韁野馬,有人無屋住,有屋無人住,就是最佳證明。
香港的住屋問題很複雜。過去香港的經濟繁榮中,肯定有瘋狂樓市的份兒,房地産是香港主要産業之一,港府相當部分收入來自賣地所得,高地價政策雖無名卻有實。過去地價、樓價持續攀升,無疑帶旺了經濟,發展商、地産商甚至炒樓者、有樓人士財富日漲,但地價、樓價高企帶來的負面影響相當明顯,簡單如人們生活成本、企業營運成本過高,不少租舖企業變相為地産打工,人人營營役役為了四堵牆,久之便會喪失創新的意欲及動力,長遠整個城市缺乏競爭力。香港成也樓市,敗也樓市,港府今年二月全面撤辣,小陽春後無以為繼,發展商紛紛劈價求脱身,二手樓慘淡經營。香港樓市正經歴史上最長跌勢,樓價較2021年8月高位,累計跌逾27%,負資產個案則升至超過3萬宗。
香港地産業界近來頻頻呼籲金管局及銀行商討「 開水喉」 放寬信貸救市,行政會、立法會雙料議員林健鋒,率眾與當局會面後,一度在鏡頭前灑下男兒淚。從側面看,香港房地產已變「巨嬰」,救又死,唔救又死。不救的話,樓市繼續大跌會影響金融穩定,嚴重的話可能波及整體經濟,這些說法有其道理,問題是,當局想救都難,因香港今波樓市危機、經濟危機不單經濟周期轉差咁簡單,也非美國減息即一切可回復正常,香港還要經歷一波結構性改變。事實上,連發展商自己都看不好後市,既劈價賣樓保本,又拒絕買地再投資,試問當局又怎可能逼銀行「開水喉」救人而自陷風險?香港地産界有「輸打贏要」之嫌。另一方面,莫非又要回到曾蔭權年代,停止賣地、停建公屋,谷起房地產,再走舊路再惡性循環,叫香港下一代承擔苦果?據報載,正為十月份施政報告作公開諮詢的港府,將研究新的樓市政策,社會拭目以待。
港府救市與不救市都難,澳門問題相對簡單一點,至少政府稅收由博彩撐起,不靠房地產相關稅項,但負資產、金融穩定、整體經濟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香港處境就如一面鏡子,澳門不能明知故犯,撥亂反正房屋問題是下屆政府的重任,澳門不能被樓魔肆虐,形成泡沫並壓倒社會其他方面的資源。
政府應不應救市是個永遠辯論都辯不完的話題,各有各觀點。從實際考慮,港澳處境有點像,欲救無從,經濟大環境不好,市場氛圍差,無論自住、投資的意欲均低,誰願冒險入市?作為政府不應盲推政策,左右居民想法, 避免推人入火坑。
面對兩難局面,筆者始終認為, 一切應該還原基本步,新屆特區政府必須改變根本行不通的「五個階梯」房屋政策,保障澳門居民基本的住屋需求及權利,房地產的自由市場部分就讓市場話事,始終經濟有循環,資產價格有升有跌。現在市況不好難以改變,樓價下跌好正常,只要樓價下降到澳門人可以承受得到的水平,銷售及價格自然回穩,人為托市難矣,亦不能長久,當經濟好轉,情況自然不同。特區政府要做回本份,做好公私營房屋規劃,糾正公屋政策及法律,做好監督如創設一手樓銷售制度,保障小業主權益等。
資深傳媒人 甄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