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齊心協力,切斷“中國製造”與低劣產品之間的關聯。
《商訊》2024年10月特刊 | 中國七十五載 – 中國為世界做出了什麼貢獻
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逐步發展成世界工廠,澳門便是該進程中的生動例子之一。90年代後半葉,澳門的紡織、玩具和煙花等傳統製造業日漸式微,生產線轉移至內地城市。為此,澳葡政府適時推出了一項法律,為那些願意捨棄內地並選擇到澳門發展的香港廠商制定了優惠稅制(零稅率)。
該舉措的效力持續了約十年,隨著中國的吸引力日益增強,加上來自鄰埠的的壓力,澳門離岸制度顯得黯然失色,在小城經營的業務亦慢慢被轉移至內地。
“中國製造”自1990 年代崛起並發展為全球最知名的原產地標籤,這包括全部在中國製造的產品,和部分由中國生產的產品。在低廉的生產成本驅動下,數千家企業將其生產線轉移至中國。中國工廠尤其受到了西方世界企業的青睞,美國和歐洲亦無法抗拒其魅力。
FinFix and Analytics Private Limited 創辦人 Prableen Bajpai認為,除了廉價勞動力外,中國強大的商業生態系統、相對寬鬆的商業法規、低稅費及具有競爭力的貨幣行為同樣扮演重要角色。她在今年為投資網站Investopedia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扼要地介紹了這五大要素,並補充說,“雖然西方製造商遵守各種健康、安全、就業和環境法規,但中國製造商往往能夠在更寬鬆的監管環境下運作。”
儘管“中國製造”標籤被張貼於包括奢侈品在內的所有類型產品,但亦與“廉價商品”、“低劣產品”等詞彙形影相依。有見及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十年規劃,致力推動並加快國內高科技產業發展,實現國家製造業現代化。
中國的電動汽車製造業表現出色,儘管這一行業已被眾多歐洲國家、美國和加拿大列入稅收項目。中國製造的玩具曾一度成為北美玩具店最熱門的商品。堅持生產國產產品,證明中國確實已佔有一席之地” – 盧兆興
外交關係委員會 (CFR) 2019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該計劃利用政府補貼、動員國有企業並獲取知識產權,藉此趕超西方先進行業的技術水平。 ”換而言之,北京希望“中國製造”能擺脫品牌“低劣”的第一印象,成為人工智能和半導體技術等尖端領域的代名詞,正如CFR的研究強調。
撰寫《Made in China 2025’: China’s Experience in Industry 4.0.(“中國製造2025”:中國工業4.0)》的Jingcheng Li and Sergey Pogodin指出:“該策略旨在改變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傳統觀念,打造‘智能先進製造’的新形象。”
“中國製造”產品的質量和價格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歐洲央行對中國出口到歐盟市場的產品進行了長期研究並得出結論,與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的產品比較,中國出口產品成本較低且質量較高。
該研究總結了兩個主要發現。“首先,中國在歐盟市場所占的份額大於其相對較低的平均價格本身應有的份額,這意味著與許多競爭對手相比,來自中國的產品的質量更勝一籌。其次,中國產品的質量自1995年以來有所提高,表明中國正在質量的階梯上努力爬升。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相對較高且持續改進,全球生產網絡在中國的作用日益增強或是原因之一。”
最近,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科技產品的質量儘管被認為製作精良,但仍未能趕超美國產品。
數據
1979年,中國出口總額是1,874.5億美元;2022年,增加至36,142.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