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一國兩制” 基本國策都是中國人提出。
《商訊》2024年10月特刊 | 中國七十五載 – 中國為世界做出了什麼貢獻
2017年,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儀上闡述了會議的目標:“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本文所引用的概念皆由中國提出,且只存在於中國,儘管當中不乏可以或可能被其他國家採用的觀點。首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概念由鄧小平於 1970年代末首次提出,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開始公開討論為人民致富創造條件的必要性。
1977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創並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官方文件認為,“這一理論科學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相信,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定規劃要立足於國家實際。
起初,西方對這個看似矛盾的說法表示懷疑──意識形態上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但經濟上卻是資本主義。然而,時間證明這個理論不僅可行,還在過去五十年間成為了指引中國經濟向前邁進的指路明燈。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創新概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在中國,才會用“小康”修飾社會。
多方解釋稱,“小康社會”,即適度繁榮的社會,源自儒家思想,形容由功能性中產階級組成的社會。1979年,鄧小平再次提出以“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為基礎的“小康”思想。
當鄧小平針對澳門和香港兩個特別行政區的治理,首次提出“一國兩制”概念並將其發展為基本國策,再次讓世界感到驚訝。
“中國仍堅持高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旗幟,並在世界舞台上倡導和平的社會主義願景和使命。事實上,社會主義與實用主義交融配合,因為社會經濟發展和永續發展是中國的雙重發展和外交目標” – 盧兆興
鄧小平向英國談判代表解釋,中國只有一個,但香港和澳門“可以保留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制度”。
換而言之,中國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但兩個特區將有別於內地城市,得以保留其原有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延續自己的治理、法律和金融體系,包括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關係。
中國也曾提議利用“一國兩制” 統一台灣(有人認為這才是終極目標,澳門和香港是中間步驟),但尚未取得成功。台灣人透過選舉拒絕了這一可能。
北京保證澳門和香港的經濟和政治制度“五十年不變”,但台灣陸委會不時質疑內地政府違背承諾,特別是與香港相關的事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一國兩制”基本國策除了都由中國人提出外,兩者同屬創新、務實的解決方案,或許只有中國方能執行。
一篇近日刊登在《亞洲時報》的社論提出,“一國兩制”可能是解決以巴衝突或英國脫歐後北愛爾蘭邊境問題的有效方式。中國也認為,可以透過在一個國家內推行兩種不同制度實現朝鮮半島統一。
數據
“一國兩制”原則被認為能夠解決世界上至少三場衝突:以巴衝突、朝鮮半島上的紛爭,以及愛爾蘭和北愛爾蘭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