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複雜的能源轉型挑戰,“碳中和”似乎是習近平主席的主要政策之一。
《商訊》2024年10月特刊 | 中國七十五載 – 中國為世界做出了什麼貢獻
長期以來,“中國製造”一直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商標,但環境為此付出了重大代價,尤其是二氧化碳在全球佔據重要比重。
中國於2006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中國現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三成。
國家工業化進程持續推進、對化石燃料(主要是煤炭)的日益依賴,加上城市化速度與日俱增,導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長。經過數十年時間,這個國家已成為環保人士的頭號目標。
隨著習近平崛起,新政策相繼出台。2020年,中國最高領導人在聯合國大會上宣佈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標,包括爭取於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並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於2016年杭州G20峰會上與美國正式聯合批准《巴黎協定》,並加入協定。
這是一項致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條約,中國作為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的國家,其參與對該舉措的成功至關重要。
中國國務院今年年初印發《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推廣清潔能源的使用、升級鋼鐵等行業,目標是2025年減排二氧化碳約1.3億噸。
根據官方報道, “面對國外保護主義抬頭的困境,尤其是中國新能源產業成為眾矢之的,該行動方案是中國為減少碳排放、促進綠色發展作出最新具體舉措,進一步凸顯了國家的‘雙碳’目標承諾”。
《行動方案》提出,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到18.9%左右;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到20%左右。
目標是如此雄心勃勃,引起了某些學者的質疑。例如,氣候行動追踪組織(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專家質疑中國對再生能源的快速部署是否足以加速國家的能源轉型,並減少最終用途部門向化石天然氣的轉變。
“中國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付出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促使多個其他國家開始效仿中國模式,當中不乏心懷嫉妒、或處於自我保護的恐懼”–盧兆興
當習近平主席首次宣佈這項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標時,有聲音質疑其背後的真正動機。
“如今,答案已逐漸浮出水面。” Allianz Global Investors分析師 Virginie Maisonneuve 和 Shannon Cheng 表示,“中國擁有世界約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抑制氣候變遷及其破壞的策略符合中國的長期戰略利益。”
然而,中國的“碳中和”努力超出了其全球責任範圍。正如Allianz Global Investors分析師在2022 年報告中所解釋:“碳中和同樣符合中國在其他領域的長期戰略利益。例如,引領淨零排放競賽可以鞏固其技術領先地位,本土再生能源亦有助於擺對進口原油和天然氣的嚴重依賴,確保國家能源供應安全。”
兩位分析師還警告說:“中國實現淨零排放的道路不會是線性的。實現最終目標的進展必須與經濟穩定和能源安全相平衡,這一過程絕不會一帆風順。”
鑑於中國目前佔據全球動力電池市場六成份額,這促使世界其他國家在清潔能源領域依賴中國,突顯了人類對化石燃料的惡性依賴仍不足以讓世界學到教訓,尤其是西方國家。
數據
《行動方案》提出,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到18.9%左右;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達到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