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訊》2024年12月特刊 | 澳門特別行政區25周年:A到Z
移民(Migrants)
澳門總體失業率及本地居民失業率繼續在技術上維持1.7%及2.3%。實際上,這表明城市幾乎沒有可用的常駐勞動力為經濟成長和新興產業提供支持,尤其是熟練勞動力即“人才”。
截至7月底,澳門外地僱員總數達182,371人,為2020年8月以來的最高紀錄,但仍低於 2019 年底錄得的峰值196,538 人。
長期以來,“輸入外勞”一直都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議題。在立法會,從工會代表到林宇滔等被認為較為開明的議員,一直以保護者的姿態呼籲當局限制輸入外地勞工。相反,企業代表則主張放寬聘請海外勞動力的限制,並強調如沒有外地勞工的話,酒店、建築和餐館等行業將無法正常運作。
多年來,移民獲得澳門居留權並成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的途徑被明顯收窄。
最近,當局推出新的人才引進計劃,致力引入技術型專業人才。計劃的首階段招募了 460 名人才,當中八成來自內地。然而,社會各界越來越多地呼籲採取更大膽的措施,確保澳門在面對嚴峻的地區和全球挑戰時保持競爭力。
國家(Nation)
1999年回歸後,澳門自然而然在各個領域深化與內地的連結。
澳門與中華民族的內在聯繫深植於其歷史、社會結構、人口、經濟,以及對內地資源的依賴,例如食物、淡水、能源和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勞動力。
回歸後博彩業開放,加上2003年改革性地推出針對內地旅客的自由行計劃,為澳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
在實施自由行之前,內地居民只能以商務旅行或跟團遊的方式來澳,香港則是澳門的主要旅客來源地。隨著時間推移,“自由行”計劃覆蓋的內地城市不斷增加,對澳門旅遊業的影響不斷擴大。
2004年起正式實施《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安排》),是另一個關鍵時刻。《安排》最初涵蓋範圍僅服務貿易和投資,隨後透過多項補充協議得以拓展,促進澳門與內地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放寬市場准入條件。
橫琴島帶來了深刻的改變,重塑澳門的發展軌跡。
隨著這些發展,希望澳門深化融入國家發展策略的呼聲日益強烈,當中培養愛國精神尤為突出。“愛國愛澳”已被視作這項進程的基石。
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首先透過2009年制定的《國家安全法》落實,並於2023年進行了修訂。“愛國者治澳”原則自2021年起也得到了發展,對當年的立法會選舉等重大事件產生了影響。
習近平主席2019年到澳門時強調,“一國”是“兩制”的前提與基礎,“要準確掌握‘一國兩制’正確方向,才能推動‘一國兩制’事業行得穩、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