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外出用餐的次數減少,在家做飯的次數增加,現金支付已基本消失,跨境購物或網購成為了主導。
《商訊》2025年1月特刊 | 疫情:五年了,仍壯志未酬
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轉變是澳門疫後的顯著變化之一。儘管外出用餐仍然甚受歡迎,但外賣店的數量卻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增長。直到2021年,統計暨普查局甚至沒有對此類業務進行統計,但至2023年,專門的外賣店舖已從兩年前的2,298家增加至2,404家。
疫情期間,外賣服務激增,雖然高峰已經過去,但每天仍有數百甚至數千的外送上門服務。餐飲習慣的轉變讓許多食肆陷入困境,甚至被迫關閉。一如往常,變革往往創造贏家和輸家。
與疫情相關的另一個趨勢是提供網上訂購服務的超市和場所數量有所增長。在疫情爆發前,此類實體僅118家;三年過後,這一數字或已翻倍。
電子支付的興起也帶來了改變。無論是在家訂餐,還是在淘寶等平台上購物,使用智能手機支付已成為常態。特區政府在疫情期間發放了數十億元電子消費券,在推動這一趨勢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內地電商平台淘寶發表報告指,對澳門的銷售額大幅增長,僅去年頭10個月的交易量已是2023年同期的四倍。這僅是無數個網購平台的其中之一,可以想象此行業的膨脹規模之大。
另一個變化雖然與疫情沒有直接關係,但隨著政府重新開放邊境,並推出一系列舉措以加強跨境流動,澳門居民湧入珠海購物、餐飲和休閒消費。在許多情況下,珠海的物價遠低於澳門。

雖然這有利於珠海的企業和澳門居民,但這對特區零售商舖和餐廳食肆而言十分不利,尤其是那些位於旅遊景點以外的商家。許多企業被迫關閉或正在考慮放棄業務,疫後租金上漲更令其營商環境雪上加霜。
“澳門與內地大灣區一體化進程加快,促使周末到內地消費購物的澳門居民數量大增。” – 劉丁己
“澳門與內地大灣區一體化進程加快,促使周末到內地消費購物的澳門居民數量大增。中國內地廣泛、便利的網上購物和電子支付系統影響了澳門消費者的生活習慣。我認為這些變化是積極的、正面的。”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行銷學教授兼澳門大學持續進修中心主任劉丁己認為。
在與記者的討論中,劉教授總結了澳門居民消費模式的轉變:“包括更廣泛地使用非接觸式電子支付、更普遍地透過網絡平台購買食品和雜貨,以及無紙化電子文件傳輸也日益盛行。新冠肺炎疫情確實加速了這些行為改變。此外,更快的網速和科技進步也讓這些消費方式變得更加便捷。”
然而,澳門城市大學商學院院長José Alves警告:“疫情後的商業環境與美國大選、歐洲領導者軟弱、科技戰爭、供應鏈成本增加,以及消費者信心下降等塑造世界新秩序的宏觀因素相吻合。”
他告訴本刊:“所有這些都反映了消費者支出減少和財務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