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部分中小企業或已步出低谷,尤其是那些位於旅遊熱門景點的商舖,但仍有許多企業未有看到隧道盡頭的曙光。
《商訊》2025年1月特刊 | 疫情:五年了,仍壯志未酬
中小企業也許是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行業。疫情三年間,中小企業的收入銳減。即使社會已恢復正常,復甦程度仍參差不齊。
以下是若干關鍵數字:
至2022年7月,新馬路一帶僅有一成商舖重新開業,當中以藥房和珠寶店佔主導地位。此時的澳門仍有過半數商舖處於閉門狀態,許多僱員被迫無薪休假。
2021年,本地餐飲業龍頭之一澳門佳景集團總共關閉了11家門市。與此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
“2023年,澳門走出最困難的低谷,邁向逐步復甦發展的新階段。”特區政府在2024年年鑒中寫道。
文件承認:“但部份行業、中小企仍未完全擺脫 3 年疫情衝擊所造成的困境,經濟復甦和發展不均衡。”
現在,請參考最新的數據:

2024年第一季度,儘管澳門入境旅客數字持續增加,但零售業銷售額同比下降12.5%。
其中,通訊設備、鐘錶珠寶、皮具和百貨等以旅客為主要客戶的行業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
與2023年8月比較,受訪飲食商戶在2024年同期的營業額下跌10.2%。這是另一個有力的例子。
聖若瑟大學商學及法律學院院長劉鈺馨教授解釋:“疫情期間,中小企業收入大幅減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旅客數字暴跌,要知道旅客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其次是本地居民收入的不確定性,導致居民消費能力受到衝擊;最後,封鎖政策進一步限制了人們的消費支出。”
她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 “儘管疫情過後的澳門入境旅客數量有所回升,但消費能力未有隨之提升。收入下降的殘餘影響仍然對本地中小企業形成一定衝擊,即使是那些不以旅客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企業亦面臨著本地居民消費能力下降的挑戰。”
她同時強調,“澳車北上”或導致本地中小企業營商能力惡化的主要問題之一。
“即使旅遊業強勢反彈,亦無力為這些中小企業注入關鍵的動力。” – 劉鈺馨
“鑑於鄰近內地城市的整體消費水平較低,加上北上政策,越來越多的本地居民到珠海消費。現在,為本地居民服務的中小企業收入萎縮。即使旅遊業強勢反彈,亦無力為這些中小企業注入關鍵的動力,” 劉教授表示。
許多議員在立法會會議上表達了對中小企業持續面臨的困難表示擔憂。立法會議員林宇滔表示:“許多中小企業的生意比疫情期間更差,出現了倒閉潮。”
劉鈺馨教授提議:“就本地中小企業復甦而言,我認為有效的方法是改變營商模式,更關注便利性。”
“我發現有些餐廳和商舖減少零售空間,並將部分業務轉向線上訂購、提供送貨服務。另一種方法是將旅客引流至熱門旅遊景點之外的地區。然而,這需要這些企業提供獨特的產品和服務,並有效地利用社交媒體吸引客流,”她補充道。
這位澳門學者總結道:“對於B2B服務提供者來說,他們需要大型實體的支持,只有大型企業優先考慮採用本地供應商方能實現。這有賴本地供應商提高服務質素、推陳出新,進而需要對人才進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