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訊》2025年1月號 | 文:甄慶悅 – 資深傳媒人

2024年大家都辛苦了,2025年會好一點嗎?現實告訴我們,2025年仍是個艱難年頭,簡單說就是兩句話,不要指望某一、兩項政策出來,全澳門經濟尤其中小企就能反彈,數據顯示不到的失業、就業不足就會解決;不要指望政府能有上帝之手,今年必須靠自己,無論中小企還是打工仔。
2024年是個經濟數據不能反映現實狀況的年頭,總括全年賭收2,267億8,200萬,全年旅客超過三千萬人次,中小企卻艱苦經營,可以預期2025年是差不多的格局,賭強企弱,澳門不會容易過,因為大環境沒變,包括環球政治經濟不穩,中美關係或隨1月20日特朗普就職第二任美國總統而進一步惡化,中國經濟告別高速增長時代,消費模式改變、消費降級大趨勢未改等,作為高度依靠內地的微型開放經濟體,澳門豈能獨善其身?
過去一段時間,澳門出現一種現象,每逢中央推出一些對澳政策,啦啦隊必大肆叫好,很多人寄予厚望,例如今年1月1日起,珠海戶籍居民來澳「一周一行」、橫琴深合區來澳「一簽多行」;2024年中央上、下半年分兩批,先後增開10個城市的港澳自由行,即西安、青島、太原、呼和浩特、哈爾濱、拉薩、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去年六月底,中央批准內地居民赴港澳購物免稅額提高至12,000千元人民幣,倘在口岸進境免稅店商品購物,額度合共增至15,000元等;當政策出台後,旅客人次上升了,旅客旺區消費亦受惠,惟大眾最關注的中小企尤其民生區依然無大起色,市道依舊差。
是以,大家不應因某一、兩項政策而狂歡,繼而有過高及不切實際的期望,任何政策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較長時間方見真章,何況澳門現面對的經濟困局是結構性的,未來充滿變數,要隨機應變,特別特朗普明言上任第一天,即大幅增加中國關稅,而中央大有機會透過人民幣貶值來應對,市場有這樣的看法並已逐步變為現實,撰文時,離岸人民幣兌美元約報7.33,比去年九月貶值約4.6%,很多國際金融機構預計人民幣今年會進一步貶值,人民幣兌港元有機重回十多年前的「一兌一」如此,人民幣貶值,澳門元高水即「打折」時代不再,定削弱內地旅客來澳消費的意願,同時加大澳人北上消費的誘因,蠟燭兩頭燒,澳門餐飲零售等怎不雪上加霜?如此情況實現的機會頗高,特區政府及社會要作好應對,或有不少中小企未來一段短日子撐不下去。
上任不足一個月的經財系官員,近日馬不停蹄地走訪不同社團,聽取意見,準備今年三月或四月發表新屆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新任經財司司長戴建業表示,銀行可根據自身的授信政策,繼續為客戶提供靈活還款方案,減輕中小企資金壓力,意味著「還息不還本」可以繼續。另一方面,為進一步支持中小企發展,相關部門正積極籌備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的計劃,適時向社會公佈。
新屆政府肯走入社會,聽取意見係好事,畢竟上屆政府就敗在遠離社會、政策離地之上,故所有社區經濟振興政策,皆離不開「活動驅動模式」,即通過搞活動去催谷人流,再藉人流推升消費,惟幾年下來,效果並不顯著及長久,如當局落重本、著意打造的關前薈,只有節假日某一時段或者有活動當天,人流變得暢旺外,平日很多時間景況一般,而關前薈這麼多年來亦只是一條街,效應溢不出同區其他地方。
其實,活動驅動模式並非全無作用,而是活動必須有足以吸引外人來訪的地區特色,且持之以恆、定時定候地舉辦,「間唔中」搞一個任何區份都可以舉辦的模板式活動,作用非常有限,這是短期的工作,必須要當區商戶各自想辦法、花心思引客,不可、不能長期依賴政府,公務員及官員的強項不在於搞活動及做生意。長期而言,特區政府的角色及作用必是通過城市規劃等公權力和手段,搞好社區的居住環境、交通配套、營商環境,先宜居、後宜商、再宜遊,這才是長遠之道,否則再多的活動或者計劃都只屬「放煙花」,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