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澳門過度旅遊帶來的挑戰

Keith Morrison

文:Keith Morrison | 作家及教育家

澳門,新年快樂!這座城市擁有驚人的GDP數字,庫房收入持續膨脹,且與中國內地和葡語國家的連結不斷延伸。這些都預示著新的一年將充滿了前瞻性發展。樂觀的意念在城中營造了一派其樂融融、欣欣向榮的氛圍,一切都超越了那貪婪的夢想。這座城市張開了雙臂,熱情地擁抱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和企業。在城市旅遊景點不斷增加的背景下,盤滿缽滿的新年願望越顯清晰。新年許下的承諾發出比北極星更耀眼的光芒。

但,這一刻,請您凝神關注,在腦海中哼唱Rodgers和 Hammerstein的著名歌劇《Carousel》中的歌詞,即使在今天,這首歌詞仍然在世界各地傳唱,並且可以激發澳門疫後命運的崛起:

At the end of a storm

There’s a golden sky

And the sweet silver song of a lark.

(暴風雨過後,將看到金黃色的天空,聽見雲雀甜美悠揚的啼聲)

Walk on, walk on

With hope in your heart,

And you’ll never walk alone.

(繼續前行,繼續前行,心存希望,你永遠不必獨行)

現在,讓時光倒流,讓我們回到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吧。自那時起,這座令人愉悅、輕鬆的小城迎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時候的小城,人們互相熟悉,對各自家庭的淵源瞭如指掌,對自己的家族有深厚的歸屬感。時至今天,這座城市到處是陌生的旅客、車水馬龍、高樓大廈林立、充斥著模仿世界其他城市的贗品,城市上空瀰漫著人們對金錢和物質的執著。

過度旅遊是澳門最可怕卻又無法抗拒的特質。與《Carousel》的歌詞相反:現已無法獨行,街上旅客接踵摩肩;希望和夢想褪去了斑斕的色彩,夜空漆黑一片,充斥著孤獨冷清;星空、鳥語花香、遼闊的空間,早已遠去。澳門已幾乎全部淪陷,再也找不到屬於居民的領地。

澳門許多地方交通擁堵,摩天大樓鱗次櫛比。過度旅遊也製造了一系列挑戰:環境退化和污染惡化、公共服務和設施承載力超負荷(例如醫療保健、社會服務、精神科服務、廢棄物管理)、澳門本地文化遭受侵蝕的威脅、居民生活成本增加,城市經濟難以擺脫對單一行業及其相關服務的過度依賴。那些蜂擁而至的旅遊團更令情況雪上加霜,他們令文化景點變得廉價,團客被允許的停留時間僅夠他們在景點拍照留念,甚至連景點本身也不曾關注。

“蜜罐城市”的過度旅遊問題並非澳門獨有。這是一個全球性病症,從阿姆斯特丹、阿馬爾菲海岸、雅典、巴塞隆納、巴黎、羅馬、聖托里尼、威尼斯等歐洲名城,到峇裡島、曼谷、河內、京都、沖繩、大阪、東京等東亞旅遊熱點,受其困擾的城市清單無窮無盡。重點是“澳門到底為誰服務?”這仍需特區政府認真考慮。

為改善本地居民生活,澳門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然而,對於決策者而言,旅遊業似乎比本地居民更重要,他們樂於推行更多行動以解決行業問題。這個富裕時期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不是好事嗎?當局應否將澳門居民放在與政治社會經濟及其他責任同等重要的位置,列作今年議程的頭號要務?

澳門的權力掮客、政策制定者、資金持有者和流通者如何不再為一己私利奮戰,而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全心全意、無私、積極、主動地為澳門居民服務?這需要聯合思考和行動。2000年代初,澳門政府展現對居民生活品質的關注,並建立了跨學科的綜合生活素質研究中心(2006年被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取代)。現在是時候讓所有利益相關者再次齊心協力,不再各自為政,組成一個真正聯合思考和為民制定政策的內閣,更多地傾聽澳門居民的聲音,並透過實際行動將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列作首要任務。

在心中吟唱《Carousel》,我希望今年及未來的澳門能夠將城市居民的地位置於旅客之上。兩者並不互相排斥,只是優先和平衡的一個問題罷了。

【時事評論】聚光燈下的岑浩輝

即將發表2025年度《施政報告》被視作澳門經濟社會開展新一輪轉型的標誌
Avatar photo
Business Intelligence

【主編前言】換湯亦換藥

近兩年隨著疫後重開各口岸,博彩旅遊業復甦勢頭強勁,雖然仍未重回疫情前巔峰,但亦已回復七、八成,只是這種復甦只局限與博彩旅遊業相關的行業或地區,加上澳車北上政策吸引了大量澳門居民北上消費,一般民生區的店舖與旅遊區的店舖彷如處於平衡時空,旅遊區店舖生意有多旺,非旅遊區店舖生意有多差。
Mandy Kuok

【社長之言】我們不應安於現狀

“如何在經濟復甦過程中有效應對澳門本土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如何解決產業多元化發展與社會期待不符的問題?中小企業普遍面對且迫切的困難?在粵澳合作框架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橫琴的發展,讓其更有效地為澳門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Avatar photo
馬天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