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已成過去,直播節目熱潮仍將持續。在場館舉辦的演唱會同時進行線上直播具多個優點。
《商訊》2025年2月特刊 | 演唱會經濟
去年,本地學者進行了多項研究,討論在澳門場館舉辦演唱會的同時,利用網路進行現場直播和推廣。
“直播有很多好處,例如可以接觸到更多無法到現場的觀眾,”《Concert live streaming in Macau is popular – but what is the impact to fan experiences and willingness to travel to Macau in the future?(演唱會直播在澳門廣受歡迎,但這對樂迷體驗及未來前往澳門的意願有何影響?)》一書的作者默希濂(Prof. Glenn McCartney)和Bobo Lee 寫道。
兩位研究人員列舉了數個例子以說明這些優勢,包括演唱會或演出門票銷售一空或可能因酒店客房等配套設施受到限制等假設。
另外,“考慮到季節性挑戰及某些旅客數量減少的日子,串流媒體代表著與其他時間前往澳門的潛在旅客進行接觸和溝通的一種方式”。
研究團隊強調,只要情況允許,歌迷們都會親身出席偶像的演唱會活動;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夠實現追星夢,無論是出於經濟原因還是距離原因。
“歌迷們已經在不同社交媒體和串流平台上追蹤各自的偶像,因此直播能夠與粉絲熟悉的線上平台建立正面聯繫。”他們曾在在2024年10月的《商訊》上發表評論並指出,“對於活動策劃者來說,此舉有助於產生額外回報,並提升外界對路氹金光大道度假村的認識,而無需親身到訪。”
澳門旅遊大學進行的另一項研究專門探究了演唱會網絡直播和現場觀眾之間的差異。
這支由五名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得出以下結論:與親身到現場參與活動相比,透過網絡欣賞演唱會直播更便利、更舒適且成本更低。此外,線上直播同樣能夠刺激粉絲之間的互動、提高參與度。
由李頴詩教授領導的團隊認為,“新奇”、“懷舊”、“偶像崇拜”、“社交”、“互動”和“逃避”等要素是促使歌迷收看演唱會線上直播的主要動機。
該研究在疫情爆發前和疫情期間進行。結果顯示:“雖然線上演唱會的觀眾仍然可以與他人互動並享受活動氛圍,但網絡直播帶來的成本效應和可訪問性方面更為重要。”研究團隊去年3月在《商訊》就《Virtual Music Concert Attendance Motives and Experience Through the Lens of Uses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從使用和滿足理論的視角看網絡演唱會的參與動機和體驗)》為題的研究發表了總結。
考慮到該研究發現,研究團隊為網絡演唱會的策劃者和組織者提供了多項建議。他們表示,儘管線上觀眾無法親身體驗音樂人所處的物理環境,但演出場地的選擇“十分重要”,因為它你能夠喚起歌迷“之前親身出席演唱會時與演出者相關的正面記憶和情感”。

另一個建議是“豐富網絡演出的視覺體驗”。
研究人員提議利用虛擬和擴增實境技術,輔以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和社交媒體平台,“以增強消費者的參與度和整體音樂會體驗”。
與默希濂教授和Bobo Lee的研究一樣,李頴詩團隊亦建議充分發揮虛擬世界的所有潛力,首先管理與網絡演唱會相關的實時聊天。研究團隊認為這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即保證用戶在一個“安全和公平的環境”參與活動。
澳門旅遊大學的研究人員建議在網絡演唱會前後利用社交網站增強粉絲互動。他們強調此類交流的重要性,提議組織者在社交媒體上建立專門的活動賬號或日曆項目,提醒歌迷們此類交流的可用性。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默希濂教授和Bobo Lee寫道:“有趣的發現是,澳門的演唱會直播活動有助於改善目的地形象,並影響觀眾未來的到訪意願。”
“直播體驗的滿意度可能會影響觀眾未來的赴澳意願。澳門政府已將旅遊多元化(包括舉辦活動、表演、會展活動)列入優先政策清單並為此提出了一系列策略性舉措。直播等沉浸式技術的利用無疑能夠在這方面發揮作用。”他們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