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班牙巴塞隆納3月5日電(記者郭爽 單瑋怡)
每年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行動通訊產業「風向標」-世界行動通訊大會正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與通訊等多產業的廣泛、迅速融合,在本屆大會上,AI落地的主流形態-智能體爆發式成長態勢明顯,不僅印證了業界關於「智能體進入商用元年」的預測,更凸顯了「萬物智聯」時代的來臨。
大廠小商,人人下場
從本屆大會看,無論是Google、微軟、亞馬遜等大廠還是新創小企業,幾乎「人人下場」佈局智能體。從先前的“零星演奏”到如今“百家爭鳴”,智能體正在重塑數位世界的運作方式,在多個領域展現巨大變革潛力,也顯示出AI正從創新階段邁向“更接地氣”的實際應用階段。
世界經濟論壇網站發表文章說,智能體通常指能自主行動的軟體或硬體實體,能夠與環境互動並獲取訊息,透過邏輯推理和自學來自主決策和執行任務。與先前已廣泛應用的AI助理不同,智能體通常專為特定產業設計,更類似我們的「AI同事」。 AI助理以任務為導向,而智能體則以目標為導向。
正如美國開放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董事會主席布雷特·泰勒5日在世界行動通訊大會所說,「似乎所有人都會對智能體提供『富有同理心』的回應感到欣喜」。他預測,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智能體的重要性將上升到與公司入口網站或行動應用程式相當;5到10年以後,智能體對許多品牌而言都將成為「主要的數位體驗」。
華為公司資深副總裁、企業銷售總裁陳雷在大會主題演講指出,AI未來演化路徑的逐漸清晰,智能體被認為是實現通用人工智慧的重要路徑。
垂直領域“秀肌肉”
美國知名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合夥人、資深投資人賈里德·弗里德曼不久前預測,垂直領域智能體的市場規模將是SaaS(軟體即服務)的10倍,憑藉替代人工操作、提升效率的顯著優勢,這一領域可能催生出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科技巨頭。
這種成長反映在實際應用場景的深度和廣度面向。本屆展會上,從智慧港口到遠距醫療,從專用AI晶片到邊緣運算,從故障預測到流量調度,從安全防護到使用者體驗優化,從自動駕駛到元宇宙社交…智能體在產業多個應用場景展現出的自主決策能力、多任務協同能力以及持續學習能力,正在各細分市場彰顯強大應用潛力。
「我們在行動產業發展中看到的顛覆性能量在AI時代再次出現。」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主辦單位全球行動通訊系統協會會長葛瑞德說。
同時,作為新一代智慧互動範式,智能體技術在垂直領域的發展潛力,也為中小企業提供發展動力與機會。
美國新創企業Revobots公司執行長吉比·拉斐爾對新華社記者說,越來越多的新創公司開始利用智能體技術來解決不同行業的難題,由於每個領域都需要深入的專業知識,大公司難以快速佈局,這為新創公司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快速發展與挑戰共存
在展會期間的多個論壇中,業內專家也指出,智能體的快速發展會伴隨諸多挑戰。
首先,智能體高度依賴基礎大模型的能力、貫通整個企業體系架構的工程能力、研發者對行業的理解以及高質量的數據支撐,以上任何一個條件缺失,都有可能使智能體雖然看起來很美好,實際使用中卻因不夠“專業”而無法落地。一些與會者對記者表示,在本屆大會上,儘管智能體“處處開花”,但其中也存在噱頭和泡沫。
第二,如何確保智能體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倫理考量,如何培養適應AI時代的人才,都需要業界共同面對和解決。
第三,智能體有可能擴大、加深數位落差。葛瑞德對新華社記者說,我們需要保持警惕,避免智能體的發展擴大數位鴻溝,確保科技發展始終服務於人類福祉,創造一個更聰明、更有效率、更包容的數位未來。
過於強大的智能體總是會帶來新的挑戰,但正如泰勒所說,也許沒有技術會完美。 「不要等到技術變得完美才去應用。它可能永遠不會完美,但可以縮小應用領域,這樣就能把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變得可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