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訊》2025年3月號 | 文:甄慶悅 – 資深傳媒人

2025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在涉及港澳部分特別提及,要支持香港和澳門「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的內容,雖然或許更多針對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對澳門同樣具有現實意義。
中央提出「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相信與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劇變密不可分。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實施禁運,並將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列為外國敵對勢力。2025年1月20日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中的表態呈現親俄趨勢,與歐洲傳統盟友的關係裂痕加深,同時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發起關稅戰,並可能擴展至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關稅戰與貿易戰一觸即發。
在此背景下,中國需要多元化其國際合作渠道,澳門的歷史定位使其具備一定的獨特潛力。新一屆澳門行政長官岑浩輝日前出席中葡論壇常設秘書處2025新春酒會致辭時表示,特區政府將繼續全力支持中葡論壇的工作,攜手努力,充分發揮澳門的獨特優勢,切實擔當中國與葡語國家「精準聯繫人」的角色。
事實上,澳門自十六世紀開埠四百多年以來,便以中西文化交融、經貿橋頭堡的獨特身份立足於世。儘管後來東西貿易中心的地位被香港後來居上,澳門仍保有一定角色。回歸後,若將香港視為中國面向世界的大門,澳門則可謂一道窗口,承載著與葡語國家及國際社會聯繫的使命,中葡論壇因此應運而生,隨後確立了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以及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然而,這一優勢近年不僅未能充分發揮,甚至出現退化跡象。例如,疫情期間國際交流受阻,中央及特區政府的注意力更多轉向大灣區,國際化議題逐漸被淡化。與此同時,澳門的國際化基礎,包括語言教育、文化交流及營商環境,未見顯著提升。這種「重形式、輕實效」的傾向限制了政策潛力的發揮。儘管當局近年強調吸引國際旅客,但多集中於博彩旅遊層面,難以全面體現國際化的內涵。
更令人關注的是中葡經貿平台這一長期政策目標成效有限。特區政府多次提及「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但類似表態多年來屢見不鮮,卻少見實質突破,進展緩慢,甚至有退步之勢。一個明顯例子,居住於澳門的葡國人及土生葡人數量持續減少,流利掌握葡語的人才日益稀缺,不少赴葡萄牙留學的澳門學生回流後難以找到合適工作,中葡人才流失及無法發揮作用的問題顯而易見。這不僅削弱了澳門的語言與文化優勢,也限制了其在國際合作中的競爭力。
事實上,即便沒有政府的提點與支持,堅持並強化「國際化路線」也是澳門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如此,澳門才能與眾多內地城市區別開來,發揮獨立關稅區、自由港、低稅制及國際化等優勢。否則,澳門充其量只是內地的一個小鄉鎮,失去其獨特價值。
為突破當前的國際化困境,特區政府需採取更具針對性與前瞻性的措施,摒棄空洞口號,具体可以:
深化與葡語國家的實質合作,主動發起具體項目,更加頻繁地組織澳門商界及有志青年赴葡語國家考察與交流,與葡語國家共同開發具體的文化旅遊產品,開拓歐洲及非洲市場。
澳門必須強化國際化人才培養。政府可擴大資助計劃,鼓勵更多澳門學生赴葡語國家及歐美留學,並提供回流後的就業機會;同時,加強本地學校的葡語與英語教育。
維護開放多元的城市特性。澳門的自由與包容是吸引國際人才的關鍵,政府行政應避免極端化,不應有權用盡。
優化營商環境與國際投資吸引力。特區政府在推動經濟適度多元時,應以市場為主導,打破各種固有壟斷,避免過分依賴博企發展多元產業,釋放更多機會予本地中小企及國際人才。
總結而言,國際化是澳門的必然選擇。面對逆全球化的挑戰,澳門應重塑其作為中國與世界聯繫橋樑的地位。這需要新一屆特區政府摒棄形式主義,轉向實質性政策突破,澳門方能在亂局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