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摒形式主義 採實質政策

甄慶悅

《商訊》2025年3月號 | 文:甄慶悅 – 資深傳媒人


2025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在涉及港澳部分特別提及,要支持香港和澳門「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的內容,雖然或許更多針對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對澳門同樣具有現實意義。

中央提出「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相信與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劇變密不可分。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實施禁運,並將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列為外國敵對勢力。2025年1月20日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中的表態呈現親俄趨勢,與歐洲傳統盟友的關係裂痕加深,同時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發起關稅戰,並可能擴展至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關稅戰與貿易戰一觸即發。

在此背景下,中國需要多元化其國際合作渠道,澳門的歷史定位使其具備一定的獨特潛力。新一屆澳門行政長官岑浩輝日前出席中葡論壇常設秘書處2025新春酒會致辭時表示,特區政府將繼續全力支持中葡論壇的工作,攜手努力,充分發揮澳門的獨特優勢,切實擔當中國與葡語國家「精準聯繫人」的角色。

事實上,澳門自十六世紀開埠四百多年以來,便以中西文化交融、經貿橋頭堡的獨特身份立足於世。儘管後來東西貿易中心的地位被香港後來居上,澳門仍保有一定角色。回歸後,若將香港視為中國面向世界的大門,澳門則可謂一道窗口,承載著與葡語國家及國際社會聯繫的使命,中葡論壇因此應運而生,隨後確立了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以及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然而,這一優勢近年不僅未能充分發揮,甚至出現退化跡象。例如,疫情期間國際交流受阻,中央及特區政府的注意力更多轉向大灣區,國際化議題逐漸被淡化。與此同時,澳門的國際化基礎,包括語言教育、文化交流及營商環境,未見顯著提升。這種「重形式、輕實效」的傾向限制了政策潛力的發揮。儘管當局近年強調吸引國際旅客,但多集中於博彩旅遊層面,難以全面體現國際化的內涵。

更令人關注的是中葡經貿平台這一長期政策目標成效有限。特區政府多次提及「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但類似表態多年來屢見不鮮,卻少見實質突破,進展緩慢,甚至有退步之勢。一個明顯例子,居住於澳門的葡國人及土生葡人數量持續減少,流利掌握葡語的人才日益稀缺,不少赴葡萄牙留學的澳門學生回流後難以找到合適工作,中葡人才流失及無法發揮作用的問題顯而易見。這不僅削弱了澳門的語言與文化優勢,也限制了其在國際合作中的競爭力。

事實上,即便沒有政府的提點與支持,堅持並強化「國際化路線」也是澳門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如此,澳門才能與眾多內地城市區別開來,發揮獨立關稅區、自由港、低稅制及國際化等優勢。否則,澳門充其量只是內地的一個小鄉鎮,失去其獨特價值。

為突破當前的國際化困境,特區政府需採取更具針對性與前瞻性的措施,摒棄空洞口號,具体可以:

深化與葡語國家的實質合作,主動發起具體項目,更加頻繁地組織澳門商界及有志青年赴葡語國家考察與交流,與葡語國家共同開發具體的文化旅遊產品,開拓歐洲及非洲市場。

澳門必須強化國際化人才培養。政府可擴大資助計劃,鼓勵更多澳門學生赴葡語國家及歐美留學,並提供回流後的就業機會;同時,加強本地學校的葡語與英語教育。

維護開放多元的城市特性。澳門的自由與包容是吸引國際人才的關鍵,政府行政應避免極端化,不應有權用盡。

優化營商環境與國際投資吸引力。特區政府在推動經濟適度多元時,應以市場為主導,打破各種固有壟斷,避免過分依賴博企發展多元產業,釋放更多機會予本地中小企及國際人才。

總結而言,國際化是澳門的必然選擇。面對逆全球化的挑戰,澳門應重塑其作為中國與世界聯繫橋樑的地位。這需要新一屆特區政府摒棄形式主義,轉向實質性政策突破,澳門方能在亂局中脫穎而出。

相關文章

Filipe Serrano接替鮑藍龍任忠誠澳門行政總裁

澳門通訊社(MNA)獲悉,作為過渡計劃的一部分,鮑藍龍(Paulo Barbosa)計劃本月底辭去忠誠澳門行政總裁一職, Filipe Aleman Serrano將於4 月1日正式上任。

【息息相關】零售鴻溝 

隨著澳門旅遊業復甦步伐加快,業界分析師預計主要旅遊區的街道將維持人流如潮的狀態。同時,由於本地需求疲軟,位於較清淨社區店舖普遍空置的情況仍將持續,進一步降低租金以緩解中小企業壓力的空間卻有限。 

【時事評論】聚光燈下的岑浩輝

即將發表2025年度《施政報告》被視作澳門經濟社會開展新一輪轉型的標誌

【封面故事】縮小差距 

按博彩收入計算,金沙中國有限公司仍佔據本地博彩業市場的龍頭地位,儘管銀河娛樂集團憑藉其2024年第四季度的亮眼表現縮小了差距,如今,市場分佈更加均勻。雖然業界對2025年前景看法正面,但增長速度正在放緩,預計將保持在個位數,全面恢復到2019年水平仍遙不可及。 

澳門經濟學會: 特區經濟“穩定”,但陰霾未散

澳門經濟學會預計,今年3月至5月本澳整體經濟景氣維持穩定,但受外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未來部分指標表現或出現波動。

男子散播澳門豪賭謠言被捕

一名內地男子因涉嫌在網上散播某名人在澳門豪賭的謠言被逮捕。
123307 Next

【時事評論】摒形式主義 採實質政策

2025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在涉及港澳部分特別提及,要支持香港和澳門「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時事評論】保護城市歷史特色  爭旅遊一席之地

今個農曆新年,來澳旅客眾多,旅遊旺區擠得水洩不通,怎料數據卻顯示,今年為期八日的春節黃金周,澳門雖錄得近131萬人次旅客入境,但同比去年下降百分之三點五,貼近一九年春節黃金周日均水平。與此同時,統計局二月初公佈,2024年全年入境旅客共34,928,650人次,按年增加23.8%,但全年不包括博彩的旅客總消費,按年只上升5.8%至753.6億澳門元,旅客人均消費更下跌14.6%至2,157元。數據說明,旅客不是越多越好,澳門現只「以量取勝」,這是不可持續的。

【時事評論】先宜居 再宜商 繼宜遊

2024年大家都辛苦了,2025年會好一點嗎?現實告訴我們,2025年仍是個艱難年頭,簡單說就是兩句話,不要指望某一、兩項政策出來,全澳門經濟尤其中小企就能反彈,數據顯示不到的失業、就業不足就會解決;不要指望政府能有上帝之手,今年必須靠自己,無論中小企還是打工仔。

【時事評論】 澳門經濟的平行世界 

年關將至,回顧2024年的澳門彷彿存在兩個平行世界。一邊是亮麗的整體經濟數據,一邊是苦苦經營的中小企,擔驚受怕或者打散工的工薪一族。兩個截然不同的現實,究竟哪個才是真實澳門?明年又是怎樣境況? 

【時事評論】傾聽真民意  建高效團隊 

2024環球選舉年最矚目一戰,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終於揭盅,前總統特朗普大勝現任副總統賀錦麗,明年一月再入主白宮,出任美國總統。雖然很多關注人士及各國政要都有這一預感,甚至已作好一定準備,但當預感變成事實,相信仍感錯愕。毫無疑問,特朗普再次執政將為美國以至全世界的政治經濟帶來一波大改變,是福是禍?現階段難說得很,因特朗普是個難以預測的政治人物。惟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大變化都會影響澳門,哪怕只間接關係,新屆特區政府有為此作準備嗎? 

【時事評論】民生問題 優先事項

2024年10月13日為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日,澳門將迎來新特首、新特區政府。由前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獲得380多票提名,成為唯一候選人開始,大家都心中有數,岑官將由澳門司法之首變為行政之首,接下來的懸念或者公眾關注的是五位司長人選,這點大家亦心中有數,建制圈子就是這麼大,若沒什麼破格之舉,都應是班熟悉的面孔,可擺在岑官面前的是個相當棘手的局面,無論經濟抑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