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最被輕視的商品 

João Paulo Meneses

《商訊》2025年3月特刊 | 水:最寶貴的資產 


為什麼現在要討論水? 

距離澳門上次嚴重缺水、居民為購買瓶裝水而奔波勞碌已過去了20年。 

2010年代中期,澳門政府推出《澳門節水規劃大綱》,提出到2025年將特區建成節水型城市的目標。時光匆匆,至今也過去了15年。 

路環再生水廠第一期預計2025年興建完成。 

3月22日為“世界水資源日”。 

以上任何一個理由都充分、有力。 

然而,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籠罩著所有人:世界正面臨嚴峻的水資源挑戰,因為人均淡水供應量持續下降——這一現象在粵港澳大灣區尤為明顯。 

正如中國飲用水領域的權威專家之佘年所警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預測,到2060年,海平面將上升22至51厘米,較全球平均水平高20%,這將進一步危及本就已脆弱的排水基礎設施。” 

附註:為製作本期專題報道,本刊匯聚了珠海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創新中心主任佘年教授及其他本地專家。我們向所有專家表示感謝。 

撰文:João Paulo Meneses [email protected] 


儘管澳門是最依賴進口用水的城市之一,但這裡飲用水安全同樣名列前茅。 

面對財政挑戰和環境爭議,鄰埠仍決定投入 90 億港元興建海水化淡廠。這正是因為港府預見了許多人或早已預料到的問題:內地供水面臨的挑戰有可能惡化。要知道,香港八成食水來自東江! 

該新廠房能為香港5%的人口提供食水,即約85萬人。在澳門,只要一座類似的設施便能輕鬆滿足城市當前人口的用水需求。然而,這卻不曾被澳門特區政府列入優先事項。當局告訴記者:“澳門沿海地區的水質渾濁度高,懸浮物較多,不適合使用。”有關話題仍未在本地社會激起有意義的討論。 

澳門亦因此繼續依賴從內地進口用水。雖然內地自行減少對澳門供水的可能性不大,但令人擔憂的是,從中期來看,內地用水能否自給自足?特別是要符合必要標準的用水。供應一座80萬人口的城市尚且可以,但當內地部分地區出現短缺時,澳門又如何得到眷顧? 

誰能保證澳門不會重演2022年的深圳危機?當年,供應深圳市九成以上供水的東江流域遭受嚴重旱災,導致該市城市用水量缺口平均每日約100萬立方米。據估計,東江三大水庫2022年的蓄水量較往年減少了55%。 

聖若瑟大學科學及環境研究所課程主任塔古勞(Karen Tagulao)教授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從長遠來看,必須預測中國供水可能面臨挑戰。儘管現時供水情況穩定,但澳門應該為潛在的供應問題積極做好準備,非僅依賴進口淡水。” 

水並非澳門完全依賴進口的唯一自然資源,卻是唯一沒有可行替代方案的自然資源。即使價格更高,能源也有從其他地方採購的辦法,食品供應更是豐富多彩。 

因此,水經常被稱為“最被輕視的商品”。迄今為止,當局理應已制定減少對內地依賴的方案,那至少應該是長期的規劃。 

如何解釋這顯而易見的矛盾?澳門是最依賴進口用水的城市之一,卻不曾面對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甚至在安全飲用水方面名列前茅。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環境研究院和創新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對澳門和珠海的水資源和發展策略進行了比較,並得出了結論“未來,珠海和澳門城市或許要繼續應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水資源壓力”。 

“受氣候變化影響,天氣模式也可能發生巨變,雨季降雨量將增加,旱季乾旱時間也會延長。這意味著大灣區將同時面對雨洪威脅和供水短缺的挑戰。”大灣區領先專家之一、清華大學研究院創新中心智慧海綿建設規劃研究所所長佘年在回覆記者的函件中表示。 

海事及水務局也有同樣的擔憂。局方指出,雖然“鹹潮一直存在”,但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為了減輕這些影響,“已建議積極調整廢水排放控制、做好保護水資源的工作,”佘年建議。 

“受氣候變化影響,天氣模式也可能發生巨變,雨季降雨量將增加,旱季乾旱時間也會延長。這意味著大灣區將同時面對雨洪威脅和供水短缺的挑戰。”– 佘年 


水、能源和糧食短缺 

“水、能源和糧食(WEF)緊密相連。它們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或會因WEF短缺而產生關聯風險。這些風險可能透過區域貿易鏈對鄰近地區造成沉重打擊,導致重大經濟損失。”來自廣東省的多名學者2023年發表研究論文並在文中寫道。 

他們進一步解釋,“結果表明,WEF稀缺造成的關聯性風險是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因為“資源稀缺的地區和行業往往通過網絡貿易將有關風險轉移至與之毗鄰的某些夥伴,以滿足當地需求” 。 

研究團隊以資源依賴程度較高的粵港澳地區為例,“香港和澳門將其當地的大部分WEF稀缺關聯風險轉移至廣東省,導致廣東的潛在經濟損失較當地損失更嚴重”。 

《Spatial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Water, Energy and Food Nexus Risks for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Region of China(粵港澳地區水資源、能源與糧食關聯風險的空間傳導機制)》的作者並不認為廣東、香港和澳門之間是競爭對手關係。他們認為,“如果三地能夠協同合作,能夠降低WEF稀缺造成的關聯風險”。 

其他同樣來自大灣區的專家和學者也持這一觀點。前香港立法會議員陸恭蕙便是其中之一。 2021年,她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杜迪佳教授共同撰文指出:“港澳特區也有意加入內地主要的水資源管理體系,以確保其利益得到保護,因為兩地為河流流域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151公升 

海事及水務局表示,自2011年實施分類和階梯相結合的自來水價格機制以來,“多用者付更多”原則有效地鼓勵了各行各業節約用水。 

一方面,本地配水管網滲漏率維持在8.5%的國際先進水準。另一方面,局方結合民防法制建設,完善供水應變體系,制定專門的緊急應變計劃,增強危機應對能力。因此,澳門的人均用水量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2024 年每人每日平均生活用水量約為 151 公升,低於《水安全保障規劃》首次推出時的 160 公升。 

海事及水務局補充道,展望未來,“特區政府將遵循國家的節水優先政策,重點加強節水工作,推廣再生水利用,進一步控制滲漏率,不斷完善應急響應系統。這些努力旨在推進總體規劃中提出的舉措,並朝著將澳門建設成節水城市的方向邁進” 。 

相關文章

規模近2500億元!科創板ETF加速擴容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近日,嘉實基金、銀華基金、易方達基金和永贏基金四家基金管理人上報了首批科創綜指增強策略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科創綜指ETF產品不斷豐富。

十三酒店再次放售

位於澳門路環石排灣馬路的奢華酒店項目十三酒店(The 13 Hotel)仍深陷困境,繼2024年招標失敗後,再次掛牌放售。房地產專業服務公司仲量聯行 (JLL) 獲委任為獨家代理。

《焦點》日本央行警告,美國關稅不確定性可能損及信心和經濟

植田和男表示,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急劇上升” 日本央行考慮繼續加息,但對美國關稅影響保持警惕 央行審議委員中川順子警告過度波動帶來衝擊 路透東京4月17日 – 日本央行決策者周四警告稱,圍繞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升高,可能會損害家庭信心並傷及日本脆弱的經濟。 日本與美國在華盛頓展開雙邊貿易談判,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表示,談判不包括匯率這一棘手的議題。 日本央行總裁植田和男在國會發言時表示,特朗普關稅可能會通過貿易活動和金融市場波動等各種渠道影響日本經濟。 植田稱,日本央行1月加息時,美國經濟形勢良好,金融市場穩定。“最近,圍繞美國政策,尤其是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急劇上升,”他在國會表示。 “我們將在每次政策會議上,不帶任何預設想法地仔細審視事態發展及其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植田和男表示,由於實際利率極低,如果經濟和物價走勢符合預測,日本央行將繼續加息。 “但我們必須警惕各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在加劇的這一事實。” 在警告美國關稅對經濟增長造成打擊的同時,植田還表示,大米和其他食品價格穩步上漲可能會導致物價全面上漲,從而推高長期通脹預期。 日本央行審議委員中川順子在周四發表的講話中說,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不僅會通過出口下滑衝擊經濟,還有引發市場過度波動。 中川順子還對國內通脹超過目標的風險發出警告,稱企業可能會超乎預期地提高價格和工資,以轉嫁包括勞動力在內的成本上漲。 她說,另一方面,生活成本上升和特朗普關稅的不確定性可能會損害家庭信心和消費。 這番言論凸顯出日本央行決策者在4月30日至5月1日舉行的下次會議上制定新的季度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測時所面臨的挑戰。 消息人士告訴路透,央行將在此次政策會議上下調經濟增長預期,因在經濟復甦既脆弱又仰賴出口之際,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措施恐加劇其所面臨的風險。 日本央行去年退出了長達十年的大規模刺激計劃,並於1月份將利率上調至0.5%,因認為日本即將持續實現2%的通脹目標。

首季貴賓廳賭收為2019年水平的39%

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博監局)公佈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首季貴賓廳百家樂產生的博彩收入為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38.9%。

【特刊】旅客語言障礙 

內地旅客中,有兩成來自廣東省以外的地區且比例正逐漸增加。 

【特刊】如履薄冰? 

近年來,澳門特別行政區制定了一系列五年規劃和發展藍圖,指明了各領域的前行方向。然而語言卻未有獲得同等的重視。語言政策為何被視為“敏感議題”? 
123375 Next

【特刊】旅客語言障礙 

內地旅客中,有兩成來自廣東省以外的地區且比例正逐漸增加。 

【特刊】普通話混合圖鑑 

2001年,當地人口中能說普通話的人數只有大約四分之一,而二十年後,這一數字上升至45%。儘管取得了這樣的成長,但距離北京實現全國 85% 的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特刊】“中國內地供水或面臨挑戰” 

聖若瑟大學綠色委員會主席塔古勞 (Karen Tagulao)強調:“採用保護、再利用和海水淡化等不同策略的組合,為未來的澳門打造一個富有彈性的可持續供水系統。” 

【特刊】澳門何時能成為一座海綿城市? 

多位專家認為,澳門若採用“海綿城市”理念將受益匪淺。 

【息息相關】回報 

澳門大學首家取得成功的科技企業誕生於十年前,它現已發展成為連接澳門和橫琴的標誌性項目,只是前路仍充滿挑戰。 

【特刊】“氣候變遷帶來重大挑戰” 

氣候變遷已經影響了澳門乃至整個大灣區的供水,儘管公眾意識仍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