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再生水利用的澳門方案 

João Paulo Meneses

澳門政府未有投資海水淡化廠的計劃,卻將再生水利用視作長期解決方案。當局的目標是實現再生水佔全澳總用水量10%。 

《商訊》2025年3月特刊 | 水:最寶貴的資產 


目前,澳門首座再生水處理設施選址路環,毗鄰路環污水處理廠,並已動工。水再生利用或水資源循環再利用是將污水轉化為再次使用的水的過程,可用於沖馬桶、灌溉、道路清潔、洗車和消防等非飲用用途。 

路環再生水站第一期工程預計2026年完工,供水能力為每日2,500立方米,主要供石排灣公屋及澳門大學橫琴校區使用。 

此項目是 2010 年代中期首次提出的再生水發展規劃的一部分。政府的下一階段目標是將再生水網絡拓展至人工島、新城A、B區及黑沙環P地段等地區,以及偉龍馬路地段路和氹城區具備雙管道系統的場所。 

然而,該計劃啟動十年後,大規模使用仍然是一個挑戰。再生水的普及不僅需要改變公眾觀念,令城市居民相信其安全性,還需要建造獨立、平行的管網。換言之,澳門仍遠未達到新加坡的水平。在新加坡,已被使用過的水經過再生程序處理後得以循環使用、生生不息,甚至被當地居民普遍飲用。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郝天偉教授是該領域的頂尖專家。他認為污水再利用是一種“實用可行的解決方案”。他展示了一些數據: 

  • 澳門包括家居、工業及旅遊業相關用水在內的日均總用水量約為36萬立方米。 
  • 如果要滿足城市20%的用水需求,那麼再生水的日均產能將要達到7.2萬立方米。 
  • 澳門目前從廣東省進口每立方米水價格為0.5-0.6美元,再生水利用的成本則約為每立方米0.3-0.5 美元,已包含所需能源、勞動力和維護費用在內。 

郝教授總結說,與進口飲用水相比,再生水利用“是一種經濟、可行的選擇”。 

聖若瑟大學科學及環境研究所研究人員Cristina Calheiros 則給出了另一種觀點:“澳門在再生水利用方面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然而,受有限空間和對外地供水依賴等制約,面對諸多挑戰。” 

在眾多挑戰中,她重點指出: 

  • 地理及資源限制:澳門作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建造大型水循環設施或水庫的空間有限。 
  • 財務與技術可行性:由於澳門擁有穩定的外地水源供應,大規模投資發展回收重用項目的可能性不大。 
  • 社會認知和接受度:社會和文化往往抗拒使用再生水,尤其是用於飲用目的。建立公眾信任需要時間和教育。 

 “我們可以透過推行更多不同舉措,推進本地水資源的多元化進程,整合先進技術,並讓社區參與其中。這些舉措,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合作,讓澳門成為永續城市水資源管理的佼佼者,”她總結道。 

目前,預計再生水用水量約佔全澳總用水量5%,長遠目標是超過10%。 

“我們可以透過推行更多不同舉措,推進本地水資源的多元化進程,整合先進技術,並讓社區參與其中。這些舉措,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合作,讓澳門成為永續城市水資源管理的佼佼者,” – Cristina Calheiros 

“投資再生水利用是一種經濟、可行的選擇”- 郝天偉 


海水是另一種替代方案? 

郝天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出了除再生水利用外的第三種假設方案:海水。 

“淡水和再生水的組合被稱為雙重供水系統。如果加入海水,系統將變為三重供水系統。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我們需要考慮第三條海水供應管道所需的額外基礎設施,有關的運營和維護成本肯定比淡水供應網絡更高,”郝教授解釋。 

 “另一方面,如將海水用於沖馬桶或空調等用途的話,需要預先處理,涉及的成本費用不容忽視。香港的海水質素要比澳門好,因為澳門水域中沉積物較多,這導致處理成本更高。總體而言,與其他替代方案相比,再生水利用是目前的首選方案。”這位含鹽廢水處理領域的專家承認。 

============================================================= 

在澳門興建海水淡化廠? 

香港於2024年12月啟用首座海水淡化廠,但將軍澳海水淡化廠早已於2023年12月開始向市民供應食水。該廠每日食水產量可達13.5萬立方米,佔香港食水用量約5%。那麼澳門又如何呢?海事及水務局解釋:“澳門位於珠江三角洲的南端,沿海地區沙泥堆積現象十分嚴重。”本刊請本地學者就此作出進一步解釋。 

Cristina Calheiros (聖若瑟大學):是的 

 “興建海水淡化廠被視為一件需要審慎考慮的事情。此舉能增強水資源安全,實現資源多元化,並為未來的氣候不確定性做好準備。雖然無可避免地遭遇挑戰,但周密的規劃,尤其是在能源使用和環境影響方面,可以確保有關設施成為香港水利基礎設施可持續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寫就積極主動、有彈性的城市水資源管理策略的典範。 

海水淡化廠有助於減少城市對進口水的依賴,無論降雨模式如何都能保證城市供水的穩定和可靠,是適應氣候變遷的重要工具。而且,透過採用最新技術,設計擴展的解決方案,滿足人口稠密城市日益增長的需求,並為長期策略規劃做出貢獻。另一方面,能源消耗、營運成本、鹽水處理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等都應納入考慮,以及如何滿足居民需求。海水淡化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方法,可以成為更廣泛的綜合水管理策略的一部分,該策略包括保護、回收、雨水收集和提高用水效率。” 

郝天偉 (澳門大學):不是,(…)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支持在澳門興建海水淡化設施的提議。 

雖然淡化海水可以保障長期的供水安全,但與加強與廣東現有的供水協議或改善節水措施相比,海水淡化的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加上澳門的規模相對較小,實在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橫琴粵澳深合區為加強澳門與廣東關係創造了機會。當深合區日益興旺,淡水資源卻越發匱乏時,再考慮海水淡化也不遲。在這種情況下,攜手共建共用海水淡化廠是未來可行的選擇。 

在澳門,繼續努力妥善維護管線網絡、努力改善供水系統整體的滲漏問題非常重要。除上述內容外,如果需要採取行動防止潛在的淡水短缺,則考慮投資金額、營運和維護成本等,優先考慮循環再用將是更明智的做法。 

反觀香港,淡化海水的成本為每立方米13港元至15港元,高於進口水的8港元至9港元。然而,當外地供水中斷或乾旱等問題發生時,海水淡化廠就能夠提供可靠的供水。將軍澳海水淡化廠的建設並不以典型的財務回收期來衡量。相反,這是對水安全和復原力的投資——其價值無法完全用金錢衡量。” 

上一頁 | 微塑料和自來水 

相關文章

規模近2500億元!科創板ETF加速擴容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近日,嘉實基金、銀華基金、易方達基金和永贏基金四家基金管理人上報了首批科創綜指增強策略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科創綜指ETF產品不斷豐富。

十三酒店再次放售

位於澳門路環石排灣馬路的奢華酒店項目十三酒店(The 13 Hotel)仍深陷困境,繼2024年招標失敗後,再次掛牌放售。房地產專業服務公司仲量聯行 (JLL) 獲委任為獨家代理。

《焦點》日本央行警告,美國關稅不確定性可能損及信心和經濟

植田和男表示,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急劇上升” 日本央行考慮繼續加息,但對美國關稅影響保持警惕 央行審議委員中川順子警告過度波動帶來衝擊 路透東京4月17日 – 日本央行決策者周四警告稱,圍繞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升高,可能會損害家庭信心並傷及日本脆弱的經濟。 日本與美國在華盛頓展開雙邊貿易談判,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表示,談判不包括匯率這一棘手的議題。 日本央行總裁植田和男在國會發言時表示,特朗普關稅可能會通過貿易活動和金融市場波動等各種渠道影響日本經濟。 植田稱,日本央行1月加息時,美國經濟形勢良好,金融市場穩定。“最近,圍繞美國政策,尤其是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急劇上升,”他在國會表示。 “我們將在每次政策會議上,不帶任何預設想法地仔細審視事態發展及其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植田和男表示,由於實際利率極低,如果經濟和物價走勢符合預測,日本央行將繼續加息。 “但我們必須警惕各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在加劇的這一事實。” 在警告美國關稅對經濟增長造成打擊的同時,植田還表示,大米和其他食品價格穩步上漲可能會導致物價全面上漲,從而推高長期通脹預期。 日本央行審議委員中川順子在周四發表的講話中說,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不僅會通過出口下滑衝擊經濟,還有引發市場過度波動。 中川順子還對國內通脹超過目標的風險發出警告,稱企業可能會超乎預期地提高價格和工資,以轉嫁包括勞動力在內的成本上漲。 她說,另一方面,生活成本上升和特朗普關稅的不確定性可能會損害家庭信心和消費。 這番言論凸顯出日本央行決策者在4月30日至5月1日舉行的下次會議上制定新的季度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測時所面臨的挑戰。 消息人士告訴路透,央行將在此次政策會議上下調經濟增長預期,因在經濟復甦既脆弱又仰賴出口之際,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措施恐加劇其所面臨的風險。 日本央行去年退出了長達十年的大規模刺激計劃,並於1月份將利率上調至0.5%,因認為日本即將持續實現2%的通脹目標。

首季貴賓廳賭收為2019年水平的39%

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博監局)公佈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首季貴賓廳百家樂產生的博彩收入為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38.9%。

【特刊】旅客語言障礙 

內地旅客中,有兩成來自廣東省以外的地區且比例正逐漸增加。 

【特刊】如履薄冰? 

近年來,澳門特別行政區制定了一系列五年規劃和發展藍圖,指明了各領域的前行方向。然而語言卻未有獲得同等的重視。語言政策為何被視為“敏感議題”? 
123375 Next

【特刊】旅客語言障礙 

內地旅客中,有兩成來自廣東省以外的地區且比例正逐漸增加。 

【特刊】普通話混合圖鑑 

2001年,當地人口中能說普通話的人數只有大約四分之一,而二十年後,這一數字上升至45%。儘管取得了這樣的成長,但距離北京實現全國 85% 的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特刊】“中國內地供水或面臨挑戰” 

聖若瑟大學綠色委員會主席塔古勞 (Karen Tagulao)強調:“採用保護、再利用和海水淡化等不同策略的組合,為未來的澳門打造一個富有彈性的可持續供水系統。” 

【特刊】澳門何時能成為一座海綿城市? 

多位專家認為,澳門若採用“海綿城市”理念將受益匪淺。 

【息息相關】回報 

澳門大學首家取得成功的科技企業誕生於十年前,它現已發展成為連接澳門和橫琴的標誌性項目,只是前路仍充滿挑戰。 

【特刊】“氣候變遷帶來重大挑戰” 

氣候變遷已經影響了澳門乃至整個大灣區的供水,儘管公眾意識仍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