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政府未有投資海水淡化廠的計劃,卻將再生水利用視作長期解決方案。當局的目標是實現再生水佔全澳總用水量10%。
《商訊》2025年3月特刊 | 水:最寶貴的資產
目前,澳門首座再生水處理設施選址路環,毗鄰路環污水處理廠,並已動工。水再生利用或水資源循環再利用是將污水轉化為再次使用的水的過程,可用於沖馬桶、灌溉、道路清潔、洗車和消防等非飲用用途。

路環再生水站第一期工程預計2026年完工,供水能力為每日2,500立方米,主要供石排灣公屋及澳門大學橫琴校區使用。
此項目是 2010 年代中期首次提出的再生水發展規劃的一部分。政府的下一階段目標是將再生水網絡拓展至人工島、新城A、B區及黑沙環P地段等地區,以及偉龍馬路地段路和氹城區具備雙管道系統的場所。
然而,該計劃啟動十年後,大規模使用仍然是一個挑戰。再生水的普及不僅需要改變公眾觀念,令城市居民相信其安全性,還需要建造獨立、平行的管網。換言之,澳門仍遠未達到新加坡的水平。在新加坡,已被使用過的水經過再生程序處理後得以循環使用、生生不息,甚至被當地居民普遍飲用。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郝天偉教授是該領域的頂尖專家。他認為污水再利用是一種“實用可行的解決方案”。他展示了一些數據:
- 澳門包括家居、工業及旅遊業相關用水在內的日均總用水量約為36萬立方米。
- 如果要滿足城市20%的用水需求,那麼再生水的日均產能將要達到7.2萬立方米。
- 澳門目前從廣東省進口每立方米水價格為0.5-0.6美元,再生水利用的成本則約為每立方米0.3-0.5 美元,已包含所需能源、勞動力和維護費用在內。
郝教授總結說,與進口飲用水相比,再生水利用“是一種經濟、可行的選擇”。
聖若瑟大學科學及環境研究所研究人員Cristina Calheiros 則給出了另一種觀點:“澳門在再生水利用方面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然而,受有限空間和對外地供水依賴等制約,面對諸多挑戰。”
在眾多挑戰中,她重點指出:
- 地理及資源限制:澳門作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建造大型水循環設施或水庫的空間有限。
- 財務與技術可行性:由於澳門擁有穩定的外地水源供應,大規模投資發展回收重用項目的可能性不大。
- 社會認知和接受度:社會和文化往往抗拒使用再生水,尤其是用於飲用目的。建立公眾信任需要時間和教育。
“我們可以透過推行更多不同舉措,推進本地水資源的多元化進程,整合先進技術,並讓社區參與其中。這些舉措,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合作,讓澳門成為永續城市水資源管理的佼佼者,”她總結道。
目前,預計再生水用水量約佔全澳總用水量5%,長遠目標是超過10%。
“我們可以透過推行更多不同舉措,推進本地水資源的多元化進程,整合先進技術,並讓社區參與其中。這些舉措,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合作,讓澳門成為永續城市水資源管理的佼佼者,” – Cristina Calheiros
“投資再生水利用是一種經濟、可行的選擇”- 郝天偉

海水是另一種替代方案?
郝天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出了除再生水利用外的第三種假設方案:海水。
“淡水和再生水的組合被稱為雙重供水系統。如果加入海水,系統將變為三重供水系統。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我們需要考慮第三條海水供應管道所需的額外基礎設施,有關的運營和維護成本肯定比淡水供應網絡更高,”郝教授解釋。
“另一方面,如將海水用於沖馬桶或空調等用途的話,需要預先處理,涉及的成本費用不容忽視。香港的海水質素要比澳門好,因為澳門水域中沉積物較多,這導致處理成本更高。總體而言,與其他替代方案相比,再生水利用是目前的首選方案。”這位含鹽廢水處理領域的專家承認。
=============================================================
在澳門興建海水淡化廠?

香港於2024年12月啟用首座海水淡化廠,但將軍澳海水淡化廠早已於2023年12月開始向市民供應食水。該廠每日食水產量可達13.5萬立方米,佔香港食水用量約5%。那麼澳門又如何呢?海事及水務局解釋:“澳門位於珠江三角洲的南端,沿海地區沙泥堆積現象十分嚴重。”本刊請本地學者就此作出進一步解釋。
Cristina Calheiros (聖若瑟大學):是的

“興建海水淡化廠被視為一件需要審慎考慮的事情。此舉能增強水資源安全,實現資源多元化,並為未來的氣候不確定性做好準備。雖然無可避免地遭遇挑戰,但周密的規劃,尤其是在能源使用和環境影響方面,可以確保有關設施成為香港水利基礎設施可持續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寫就積極主動、有彈性的城市水資源管理策略的典範。
海水淡化廠有助於減少城市對進口水的依賴,無論降雨模式如何都能保證城市供水的穩定和可靠,是適應氣候變遷的重要工具。而且,透過採用最新技術,設計擴展的解決方案,滿足人口稠密城市日益增長的需求,並為長期策略規劃做出貢獻。另一方面,能源消耗、營運成本、鹽水處理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等都應納入考慮,以及如何滿足居民需求。海水淡化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方法,可以成為更廣泛的綜合水管理策略的一部分,該策略包括保護、回收、雨水收集和提高用水效率。”
郝天偉 (澳門大學):不是,(但…)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支持在澳門興建海水淡化設施的提議。
雖然淡化海水可以保障長期的供水安全,但與加強與廣東現有的供水協議或改善節水措施相比,海水淡化的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加上澳門的規模相對較小,實在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橫琴粵澳深合區為加強澳門與廣東關係創造了機會。當深合區日益興旺,淡水資源卻越發匱乏時,再考慮海水淡化也不遲。在這種情況下,攜手共建共用海水淡化廠是未來可行的選擇。
在澳門,繼續努力妥善維護管線網絡、努力改善供水系統整體的滲漏問題非常重要。除上述內容外,如果需要採取行動防止潛在的淡水短缺,則考慮投資金額、營運和維護成本等,優先考慮循環再用將是更明智的做法。
反觀香港,淡化海水的成本為每立方米13港元至15港元,高於進口水的8港元至9港元。然而,當外地供水中斷或乾旱等問題發生時,海水淡化廠就能夠提供可靠的供水。將軍澳海水淡化廠的建設並不以典型的財務回收期來衡量。相反,這是對水安全和復原力的投資——其價值無法完全用金錢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