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必須付出更多,並遵守城市法律法規。
《商訊》2025年3月特刊 | 水:最寶貴的資產
脫離澳門討論沿海水域水質是不可能的。鑑於其規模,這座城市只是珠江口重大環境挑戰中的一個小點。
因此,必須從更廣泛的角度考慮,例如在大灣區背景下。
2021年,青島省四位專家對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進行了評估和研究。他們得出了一個明確的結論:“該地區近20年來的海洋生態壓力不曾得到改善。大多數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與海洋生態破壞並存。”
“在深圳、廣州、東莞、中山等地,海洋生態受損並已開始制約經濟社會的進一步擴張”,Jing Ning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進一步表示,“香港、澳門等地人口大量集聚,對海洋生態造成巨大壓力”。
他們提出了清晰的建議:“亟待透過培育生態產業體系和產業集群,建立海上生態修復體系,推動跨行政區域聯保共治,改善海洋生態安全。”
同時,另一個來自深圳的研究團隊對2003年至2019年大灣區沿海水質進行了監測。他們的發現揭示了葉綠素a濃度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沿海水質指標和氣象變數均表現出明顯的季節差異,沿海地區的葉綠素a濃度和海面溫度較高,開闊水域則較低,後者被認為是夏季沿海水質指標升高的關鍵驅動因素。
作為現時最全面的研究,有關結論為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詳細描繪了大灣區沿海地區水質的細節圖。
換而言之,改善沿海水質需要超越地方政府層面的介入和協調。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區內個別城市不能在該領域發光發熱。
澳門的污水挑戰

在澳門,首要問題是污水處理,因為經常出現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充分的污水流入大海的情況。
多年來,立法會議員多次就筷子基北灣、黑沙環及內港沿岸地區持續存在的惡臭問題提出質詢。
立法會議員施嘉倫表示,這種情況“不但嚴重影響市容和日常生活,對身體造成安全隱患,也會加重海水污染,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澳門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作和建造進度備受社會關注”。
政府承認,近年澳門沿岸水質欠佳,是由於部分區域存在下水道管網長期超負荷滿流、雨水管網系統混接生活污水、非法排污等問題。此外,渠網中合流系統區域的污水截流下水道長期處於滿流狀態,“導致大量污水未能正常地經污水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便直接經雨水排放口溢流至沿岸”,令情況雪上加霜。
然而,正如聖若瑟大學研究員André Antunes指出,“在討論大灣區的水污染時,還需要強調其他問題”。
“我們的水域受到工業和農業污染物影響,即高濃度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高營養負荷(硝酸鹽和磷酸鹽),以及農業徑流中的農藥,”他解釋。
“在大量毒素累積和氧氣水平大幅降低的相互作用下,後者往往導致有害藻類大量繁殖,” Antunes教授還指出,“大灣區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長進一步增加了各相關行業的壓力及污染的影響。”
法律義務
據環境保護局介紹:“沿海水污染問題不能簡單地通過優化處理技術或建造新的、具更高處理能力的處理廠來解決。”
澳門有關法規包括2018年生效的《海域管理綱要法》。該法明確提出保護海域生態環境是海域管理的目標之一。
2024年頒布的《海洋功能區劃》及《海域使用法》重申了這項承諾。
在清晰的科學理據和法律框架的支持下,澳門必須果斷採取行動——不僅要改善沿海水質,還要遵守本地法律法規。
澳門跟隨香港的腳步開展科學探索

世界其中一位頂尖的近海水質研究專家目前在澳門居住和工作。
在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澳門科技大學(澳科大)校長李行偉講座教授發展了兩個著名的理論模型。
首先是電腦海洋排放模擬及可視化軟件“VISJET”,用於預測各種排放對環境的影響。經過15年的基礎研究,李教授及其團隊創建了屢獲殊榮的WATERMAN沿海水質預報與管理系統。
2023年8月,香港環境保護署採用WATERMAN泳灘水質預報系統並投入實際運作。
澳門潛力
記者向李教授查詢,其工作能否為澳門帶來好處。他回應說:“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發掘系統在澳門的應用,因為珠江口西岸的水文條件與東岸存在很大不同,例如表層沉積物濃度,以及西河和磨刀門的影響。”
最近,他以“海岸帶生態環境的數字孿生研究—以有害藻華為例”為名的研究獲得了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支持,“這將使我們能夠為澳門和大灣區提出創新的、令人興奮的課題。”
“該理論和模型將有助於基礎設施規劃、排水和污水處理工程設計、環境評估和緊急應變,”他解釋。
他提供了澳門潛在應用的若干例子:
- 黑沙和竹灣海灘水質的日常監測,根據預測的細菌水平評估水質是否適合人們游泳;
- 即時風暴潮與洪水風險預測;
- 污染事件緊急應變;
- 評估氣候變遷對水安全的影響,例如對供水造成威脅的海水倒灌或有毒藻類大量繁殖的風險。
在澳門的領先研究
自四年前抵達澳門開始,李教授一直在進行與澳門直接相關的研究。
“我們率先開發了澳門水域的即時波浪和水質監測系統,構建了用於預測風暴潮和城市洪水的3D模型,並根據現場數據進行了全面驗證,”他說。
此外,他強調洪水風險地圖的開發,以及正在進行的人工智能即時洪水預報系統和以增強城市抵禦能力為目的的數字孿生項目。